走进武汉名胜晴川阁主楼正厅,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幅工笔山水画,名为《江汉揽胜图》(又名古武汉三镇图),这是根据武汉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江汉揽胜图》临摹而来。《江汉揽胜图》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在这幅纵107cm,横171cm的宽幅画面上,作者用极为工整的笔法,古雅清秀的色调,勾勒出武汉三镇的地理风貌、人文景致,描绘了武汉三镇水运繁忙的地理特点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作品题款仇英,但经过书画专家鉴定,此画并非仇英所作,题款乃后人所添,但确系明代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珍品。2005年,经湖北省文物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这幅画工精美、构思独特的作品为何要托名仇英呢?专家们认为,这与仇英全面的艺术才能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以及他在明代画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分不开。
仇英(1493—1560),字实父,号十洲,本太仓人,后移居苏州。漆匠出身,他的山水作品,多青绿重彩,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设色讲究法度,要求严格。仇英工山水人物,工笔设色、水墨、白描等无一不精,在融合各家之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精工、蕴藉、艳逸、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合称“明四大家”。在艺术技巧上,他有千锤百炼的功力,无论大幅小幅都能结构严谨,正如董其昌所称“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他继承和发扬了南宋“院体画”的传统,常用文人画的笔墨意蕴,将山水、人物融为一体,在画风迭变、画法繁兴的明代,仇英以一介画工的身份在画坛上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正是因为他有精湛的艺术造诣和崇高的声誉,画作价格颇高,于是才有人借仇英之名,以牟取更高的利益。
《江汉揽胜图》截取了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一段武汉三镇景象,在整个画面中,龟蛇两山隔江相望,长江、汉水在龟山脚下交汇,江面上千帆林立,两岸山石嶙峋,绿树掩映,三镇人烟辐辏,屋舍鳞次栉比。整幅作品感情真挚强烈,风格独特新颖。
画面左上角是著名的武昌城,只见古代武昌城的9大城门高大环绕,远处的洪山宝塔依稀可辨,黄鹤楼建在岸陡水深的黄鹄矶头,那时的黄鹤楼只有三层。黄鹤楼楼名的由来,历史上众说纷纭,“因仙说”之声一直远远压倒了“因山说”,究其原因,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对那些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更感兴趣。这里传说是一位老道,在一个叫辛和的人开的酒馆喝了半年酒,却没付一分钱。临别前,在酒馆的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并告诉辛和,只要拍手相招,黄鹤便会走下来为酒客跳舞助兴。从此,辛和的酒馆里因为有了这只神鹤,生意变得十分红火。10年后,老道再次来到酒馆,唤下墙上的黄鹤,载着他向西飞去。辛和为感激这位道士的帮助,用多年的积蓄,在黄鹄山上修建了一座楼,命名为“黄鹤楼”。如今,历经1700多年的风风雨雨,虽因战乱、火灾、雷击等劫难,黄鹤楼屡毁屡建,并且形式规模日趋宏大,最终赢得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盛名。
画面中部大江斜贯奔流而下,江上舟船穿梭往来,远方江中有一沙洲,依文献记载再对照地貌方位,此洲应为古鹦鹉洲。它的得名与祢衡有关。祢衡是汉末著名的文学家,此人性情高傲,桀骜不驯。孔融非常赏识他,曾多次上书向曹操推荐。曹操几次召见,祢衡都避而不见,曹操心中十分不快,总想找个机会羞辱一下这位心高气傲的才子。一次,曹操大宴宾客,让祢衡击鼓助兴。为了表示自身的清白和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行为的不齿,祢衡赤身上场,来了个借题发挥,演出了一场“击鼓骂曹”的闹剧。曹操恼羞成怒,但他又不愿落个杀害名士的骂名。既然祢衡是指桑骂槐,曹操就借刀杀人,将祢衡推荐给荆州刺史刘表。刘表识破了曹操的用意,再将祢衡送给了性情暴躁的江夏太守黄祖。一次,黄祖的儿子黄射在江中的沙洲上宴请宾客,席间,有人送了一对鹦鹉,为考证祢衡的才子之名,黄射命他即席作文。祢衡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命运多舛,虽然“淑质贞亮”,却也免不了像眼前的这对鹦鹉一样,被人当作货物送来送去,不由得黯然泪下,伤感之中一气呵成著名的《鹦鹉赋》。由于性情的耿直,决定了他命运的不幸,在和黄祖的一次谈话中,祢衡讽刺黄祖像庙中的泥菩萨,只受百姓的供奉,不为百姓造福。黄祖一气之下,终于把祢衡杀了。这位一言招来杀身祸的才子,死时年仅26岁。祢衡死后,人们把他葬在江心的沙洲上,并将这片沙洲命名为鹦鹉洲。
画面右侧中间部分是汉阳,碧瓦飞檐的晴川阁屹立在禹功矶上。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汉阳知府范之箴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倡议修建。据史书记载:大禹承帝命,继承父业,疏山导水,治水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最后导引汉水进入长江,奠定了江汉朝宗的格局,因而有了禹功矶,随后禹功矶上又建了大禹庙,后来又修建了晴川阁。因此,大禹是神州万代一直推崇、颂扬的“平定九州”的治水英雄,是炎黄子孙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克己奉公的光辉典范。正是有了这些,才有了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中充满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宏大气魄。在世界各国流传的洪水神话中,强调的是上帝的神威和幸存者的侥幸。“诺亚方舟”“杜卡里翁方舟”中的主角都是无一例外地在神的暗示下,建造方舟来逃脱滔天的洪水。而中国神话系统中的大禹故事,虽然同样是天帝用洪水惩罚下民,但大禹并不屈从于命运,也没有企图躲入什么“方舟”以避灾难,而是领导民众,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巨大毅力奋起与洪水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赢得胜利,从而显现了“人定胜天”的巨大力量。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已被岁月凝铸为中华民族的伦理圭臬与精神象征,晴川阁的建立正是体现了人们的这种精神寄托,表达了民众“志大禹之功德于不忘”的强烈愿望。
画面右下方幅面虽小,然帆樯林立,汉口沿江地带的繁荣尽显无遗。据史料记载,500年前的汉口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洲,因汉水改道入江而形成,之后又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迅速崛起而成为汉口镇。汉口最古老的地名叫夏汭,夏指夏水(汉水),汭是水流会合或弯曲的地方。夏汭最早见于《左传》。《荆州记》中也指出:“夏水入江处,谓之夏汭,盖夏水之尾也。汉末谓之夏口,亦曰汉口。”汉水自沔阳流入汉口地域,其河道变化很大,其入江口也多次位移,而且汉水入江时还发生分汊,有主道和支流,呈扇形状。明代成化初期,大约是1465—1470年间,汉水下游连年大水,堤防多次决口,终在汉阳西排沙口、郭茨口间决堤东下,发生一次大的改道,从不稳定的分汊入江到稳定、归一的汇入长江,在龟山之北形成主洪道,流入长江,汉水之南成为汉阳,汉水之北则为汉口。汉口由一个小芦洲而逐渐有人筑基盖屋、垦荒设店,有了发展的起端,至清代咸丰年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后,汉口被指定为通商口岸,这时就成为国际商埠了。这正是: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外楼。
《江汉揽胜图》反映了数百年前的武汉三镇风貌,真实地见证了明代武汉山水风光与物事繁盛,是一幅能够代表武汉地域特点、集艺术性、欣赏性和历史研究于一体的中国山水画佳作。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0/09/38/29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