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几,早年留学欧洲,1907年获得德国波恩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1907年秋满怀报国大志回到祖国,由于当时中国缺乏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李复几转入工矿、交通等行业的技术前沿,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贡献自己的所学,成为中国卓越的工程技术专家。李复几的一生与武汉紧密相连,他先后供职于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汉口工巡处,从事技术工作,武汉是他一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李复几在武汉等地的经历和贡献为国人知晓时,已是他回国整整100年后的2007年了。李复几1907年自德国回国后,失去了一切行踪,中德双方曾多次追寻他的足印,也鲜为所知。直到2005年,由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专家学者经过近两年的查寻,使得他在武汉等地的经历和事迹于2007年才浮出水面。2007年10月10日,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为南洋公学)隆重举行李复几获得博士学位一百周年纪念会,缅怀和追思这位一度为人们遗忘的中国物理学的“起点”人物、中国卓越的工程技术专家。
李复几
中国物理学的“起点”人物
李复几,原名李福基,字泽民,祖籍江苏省吴县(今属苏州市),1881年12月9日生于上海。其父李维其,出身梨园界,擅长昆曲。其叔李维格(1867—1929),曾留学英国,后任汉阳铁厂总办,汉冶萍公司经理,是中国近代钢铁专家。李复几一生受其叔父的影响较大。1897年底,在接受数年家塾教育之后,李复几随李维格赴长沙,就读于著名的长沙时务学堂。1898年7月,李维格就任上海交大前身南洋公学教务长。李复几也随之于1899年2月转学南洋公学,插入中院头班学习。李复几勤奋向学,成绩优秀,曾获得“自然长厚,不能瑕疵”的佳评。1901年7月,李复几成为南洋公学首届毕业生。
1901年8月,李复几与其他三名南洋公学毕业生一起,被南洋公学派往英国留学。10月12日,上海外滩码头的远洋轮船上,汽笛长鸣,年仅20岁的李复几踌躇满志,迎着海风,踏上了留学英国的旅程。其叔李维格前往送行,李维格赠送给侄子一辆自行车,这件特殊礼物也随李复几漂洋过海到了英伦。在其日记中,他饱含深情地记下了这一特殊的日子。李复几先人英国国王学院学习语言、再入芬斯伯里学院专习机械工程、后入伦敦大学学习机械工程。
1904年,汉阳铁厂总办李维格奉盛宣怀派遣,赴欧美考察炼铁新法。叔侄俩在英国相会,李维格建议李复几在英国机械工程毕业后,应去德国学习自然科学。因为他认为工程学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只有精通自然科学,才能在应用工程上有所作为,而自然科学以德国最为精深。受其叔李维格的影响,1906年5月18日李复几注册进入波恩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大气中氦的发现者凯瑟尔从事光谱学研究。年仅25岁的李复几出手不凡,在1907年1月完成博士论文《关于勒纳德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大胆推翻了当时的德国物理学权威、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勒纳提出的火焰中心发射说。1907年3月李复几获得波恩大学高等物理学博士学位,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物理学博士。波恩大学认为李复几的论文做得非常优秀,将之评为“idoneum”等级,这是一个在数学、物理和地理学科里都是难得一见的好成绩。论文为波恩大学一直珍存。在时隔77年后,1984年10月10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访问中国,带来了李复几博士论文复印本,并称“波恩大学是首先将博士学位授给一位中国公民的欧洲大学。”
1907年,李复几获得德国波恩大学高等物理学博士学位。图为德国波恩大学风光
贡献所学工业技术前沿
1907年秋,李复几满怀报国大志回到祖国。由于当时中国的物理学研究十分落后,根本没有条件让他继续研究光学,学术研究不得不中断。李复几在有短暂几年的交大和复旦大学的教职后,遂转入机车、铁路、冶铁、煤矿、城市规划、盐业等行业的技术前沿,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贡献所学。并默默度过了余生。
满腹经纶的李复几学成回国后。先是在上海高昌庙江南船坞担任副工程师。1908年8月,时名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的交大成立中国高校中最早的电机专业——电机科,李复几受聘任电机科教员,并主持建立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电机实验室。1910年7月,任职期满2年的李复几离开了母校。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受李维格的引荐与提携,李复几来到武汉,就任汉阳铁厂机器股主任。当时,李维格任汉冶萍公司协理、经理,主持汉冶萍公司日常事务。武昌起义期间汉冶萍核心工厂汉阳铁厂遭遇炮火被迫全部停产,外国工程师全部被遣散回国。民国政府成立后,要求迅速修复炉机,恢复生产,李维格大胆委用吴健、李复几、温务滋等人为工程师,组建了一支以归国留学生为主的技术骨干力量。李复几等人不负所望,由李负责维修安装的全厂所有新旧大小机械工程,不到一年即告竣,保障了两座100吨高炉和部分马丁炉的顺利投产。1915年,李复几又和吴健等人合作,开始自行动工兴建4号高炉,并于1917年投产,扩大了汉阳铁厂的生产规模。过去铁厂全仗外籍工程师维持建设和生产,唯有这一次,对这样庞大的近代新式钢铁企业恢复投产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独立完成,这在汉阳铁厂是第一次,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也是最早的一次。作为技术骨干之一,李复几是功不可没的。
在汉口期间,他还兼任汉口工巡处总工程师,负责汉口重建计划的建筑规划工程。汉口重建计划始于1912年初,时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饬令筹划修复在辛亥革命战火中被清军焚毁的汉口华界市区,以李四光等人为“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员”,与湖北地方当局组成汉口重建筹备处,草拟了规划和实施方案。然而因财政支绌,重建计划搁浅。1913年12月,袁世凯派杨度督办汉口建筑商场事宜,雇用英人葛雷武为工程顾问进行勘测,之后,也不了了之。1914年4月,袁世凯改派汉口海关税务监督丁士源(1879—1945)负责重建计划。丁士源聘李复几为工程总监,负责汉口城区的工程规划。李复几一边参照先前规划,一边进行实地勘测,制订出一份分“三步走”的新汉口发展计划:第一步,在租界边缘修筑一条干道,再沿着京汉铁路修建一条林荫道,两路均敷设下水道,使租界四周商业活跃起来;第二步,将路延伸修筑至老城区,带动城西南汉水一带的商业;第三步,连接张公堤与京汉线沿路,使商业区域进一步扩大,以重整汉口商埠。这个计划以近代城市道路及卫生设施为基础工程,带动商业发展,并按照区域地段分别进行,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然而,最终由于经费严重不足、主事者决策失误、外国势力插手等原因,李复几主持制订的汉口重建计划亦未能落实。1915年6月,《南洋》杂志第二期载有李复几的论文一篇,题目是:《重建汉口商埠之计画》(英文)。
李复几之子李正修(右)及其后人查阅李复几档案资料
1917年,李复几被派赴江西萍乡,担任汉冶萍公司萍乡煤矿总工程师、制造处处长,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主持承接了修建京汉铁路所需e40、e45桥梁共83座的庞大工程。此外,他热心母校校友活动,担任了萍乡交大校友会的负责人。1923年,李复几在交大校友会杂志《友声》第11期所撰“萍乡同学消息”中记录了他本人的一些行踪:“十年四月六日,因公出差两次,至汉冶两厂。先在汉厂试验钢桥窝钉材料能力,以答京汉铁路之请。又建钢板大水管子数段,以作萍矿试用之品。在冶则取得经建汉冶萍公司鄱乐矿鄱阳湖上之拖轮机器锅炉一全套之生意。”从中可以看到李复几常往返于汉口、大冶、萍乡之间,忙于机械试验与制造。
拮据孤寂默默度过余生
在繁忙的工作中,李复几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的念头。1923年1月,他负责承建的京汉铁路桥梁工程即将完工,就向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申请‘乘此无外工程之日做学问研究之行”,出洋考察学术,但未能实现。
李复几在萍乡任职期间,刘少奇于1922年来到这里,组织发起工人俱乐部,联合工人提高待遇,发起革命斗争。李复几平时和工人们接触较多,能够和他们打成一片,刘少奇便派人做他的工作,希望他参加一些革命活动。李复几虽没有直接参加革命,可他一直资助着工人们的活动。1927年李复几离开萍乡后,先后担任津浦铁路济南厂厂长、粤津铁路徐家棚修理厂厂长、江湾复旦大学理工科主任教授、华东煤矿(徐州府)总机器师、徐州华东煤矿公司机电主任等职。
1935年,李复几再次到武汉,被聘为汉口工巡处总工程师。1936年入川任四川盐务局总工程师。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地区海盐生产被日军控制封锁,全国用盐开始出现紧缺,中原地区甚至出现了断盐,四川盐矿此时承担起了艰巨的供盐任务,中国调集所有力量扩大自贡的盐业生产。李复几受国民政府指派调入四川盐务局任工程师。在整个抗战期间,李复几都在自贡盐场工作,对改进自贡盐矿的挖掘、盐卤的提升、传运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战争和交通阻隔的原因,李复几直到离开人世未能回故乡。1946年任自贡私立旭川中学教员,到晚年时,李复几仍不遗余力地在自贡奉献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担任旭川中学英文教员。
1947年9月16日,李复几在四川自贡病逝,终年66岁。其晚年颇为凄惨。他经济拮据,为了延迟退休,只好瞒报了5岁,以继续工作。死后,竟无钱安葬,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才购得棺木,并按照当地的习俗,被抬上面朝故乡的高山掩埋。
李复几曾有过幸福的家庭生活。1920年,经留英同学、原中国银行总裁徐恩元的介绍,李复几与27岁的邢珊文结婚。邢女士是浙江湖州南浔富商之女,相貌俊美,善于理财。李复几与邢珊文育有四女三男,其中二子一女已过世,现有三女一子在世,即长女张微、五女李贝、六女李岱和四子李正修。1952年邢珊文在上海去世。
李复几首开中国人研究物理学之先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者,成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史的“起点”人物。物理学大师吴大猷将他列入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
2007年11月27日,李复几的女儿张微向上海交大捐赠其父李复几撰写的中国第一本物理学博士论文原件
2007年10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李复几获得博士学位一百周年纪念会,波恩大学校长维尼格教授(prof.matthias winiger)率团与会。共同缅怀和追思这位一度为人们遗忘的中国第一个物理学博士。11月26日,李复几的子女将中国第一份物理学博士论文原件以及李复几随身私印两枚,捐赠给了培育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珍存。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9/14/50/3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