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企业,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一个极令人注目的家族。20世纪初叶,荣氏家族选址汉口开办的福新五厂和申新四厂,是武汉近现代史上盛名远播的荣氏在汉联合企业。他的创办人,是荣氏企业创立者荣德生长婿李国伟。李国伟在汉经营“福五”、“申四”长达30多年,是荣氏在汉企业的代表人物。
汉口创业
李国伟,名忠枢,189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父为清光绪年间进士,英年早逝,后家道渐落。李国伟6岁启蒙,1907年由叔父李静涵资助到上海澄衷中学读书,1908年考入震旦学院,1910年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在家自习英语,同年考取唐山路矿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前身)的学膳免费生,攻读土木工程。1915年7月毕业后先后辗转在柳江煤矿矿建铁路、陇海铁路等地担任测量、绘图、副工程师等职。1917年在时任无锡商会会长、堂姑父华艺三的撮合下,与荣德生的长女荣慕蕴结婚。从此,李国伟与荣氏家族结下不解之缘。
李国伟、荣慕蕴夫妇在汉口
荣氏家族,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一个极令人注目的家族。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创立的荣氏企业,是旧中国资力最雄厚、规模最宏大的民族企业集团。因其当时在面粉业和棉纺业雄居首位,而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之称。
20世纪初,荣氏兄弟拟定在国内小麦主产地筹划建设新厂。在考察了山东、河南、湖北等小麦产地后,最终决定在武汉建设新厂福新五厂。
新厂的负责人人选落在了荣德生长婿李国伟身上。李国伟当时供职于徐州铁路分局,他在家人和亲友的劝说下,辞去徐州铁路分局的工作,于1918年冬携家来到汉口,负责筹建汉口福新五厂。
李国伟到汉后,立即投身到新厂筹建中,他选定紧邻汉水和平汉铁路的宗关作为厂址,以利用汉水船运和铁路的便利,减少运费、降低成本;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李国伟对面粉业本是门外汉,但在建厂过程中,他慢慢学习积累了经验。第二年10月,汉口福新五厂正式竣工投产,拥有600匹马力发动机1台,美制面粉机2套,钢磨22座,日产面粉6400包。投产后,先期被总公司派往欧美考察实业的荣月泉被任命为经理,李国伟出任协理兼工程师。
为了尽快打开市场,李国伟严把质量关,注重原材料品质,不进潮麦。接受岳父荣德生的意见,针对汉口小麦中混入的杂质多影响面粉质量的情况,安排专人仔细筛选原料;并摸索钻研制粉机工艺,改进其性能提高产量。一开始,李国伟就坚持“福五”走自我发展的道路,产品没有使用荣氏企业在市面上享有盛誉的“兵船”牌,而是另立“牡丹”牌为产品商标。色泽洁白、筋力长、无牙尘的“牡丹”牌面粉上市后大受欢迎,很快就畅销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并通过美商洋行,远销英、荷等国,盈利丰厚。接着,李国伟追加对“福五”的投资,股本由最初的30万元,增加到1926年的100万元。
因面粉布袋消耗量大,而湖北又是全国棉花的主要产地之一,李国伟继开办“福五”之后,计划着手在汉口开办纱厂。纱厂初期投入大,荣家内部对此分歧很大。李国伟的岳父荣德生认为,“福五”开办后虽然效益不错,但股本太小,企业的流通资金一直靠借款运行,上马纱厂,财力不够,另外也没有纱厂方面专门的技术人才。用他的话说是“财才两缺”,坚决反对。
尽管总公司最终还是决定支持李国伟在汉口开办申新四厂,但多人不看好“申四”的前景,其岳父也拒绝入股。办厂资金仅有28.5万元。为了节约开支,李国伟和同学邵心冶共同设计绘图,自己办料自己雇工,厂房用廉价的砖木结构代替造价较高的钢筋水泥结构。到1922年2月,申新四厂建成开工,共用去购地、建房、订购机器以及开办费158万元。巨大的资金缺口,李国伟只好向茂、福、申新总公司和福新五厂支借,其中总公司73.95万余两,福五33.24万余两。成立初期的“申四”产量规模在荣家的申新棉纺系统内位居末尾。
艰难发展
就在李国伟准备大显身手之时,国际国内市场发生急剧变化。1920年到1921年,帝国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战后经济危机,为摆脱困境,纷纷向外争夺市场。刚刚经历黄金发展时期的中国民族工业,很快就迎来了寒冬,棉纺织业更是首当其冲。其间,日资趁机在中国设厂,凭借先进技术工艺,低价销售,迅速侵吞了大部分中国市场。日资纱厂的倾销,很快使国内棉纱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纱价急剧降低。而此时,李国伟的“申四”原本订购的英国道勃生厂纱机,遭英方借工资增高要求加价,李国伟遂取消合同,改向慎昌洋行订美制萨克洛威纱机。然美制萨克洛威纱机不适宜粗细混纺,产量非常低。在这处境艰难的时刻,李国伟又遭遇1922开始的连续4年的棉花上涨行情。“申四”自1922年开工生产到1924年,共亏损达36.9万元。
申新四厂原址
“申四”建成后连亏三年,引起福新系统一些股东和少数高级职员的忧虑,他们以“申四”会把“福五”拖垮为理由,向上海总公司提出了卖掉“申四”专办“福五”的建议。与“申四”毗邻的日商安泰纱厂得知此消息后,四处活动,妄图吞并“申四”。李国伟认为安泰纱厂是日货深入内地的桥头堡,“申四”的存亡关系的不是一厂一业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工业的前途问题。在“申四”多数职工的支持下,李国伟坚决反对出卖民族利益的决议,派人赴上海向荣宗敬陈词厉害,最终避免了被日商吞并的危机。
为应对各种挑战,李国伟刻苦钻研纺纱技术,并向美国万国函授学校纺织专业订购整套纺织教材,趁车间停车时对照机器学习,掌握纺织学的基本知识。经过摸索,李国伟突破十六支纱土洋混纺传统,大胆弃用土棉,全部使用洋棉,产量一下跃升到1.2磅,而且废纱减小,纱支的拉力也大大增强,由七十余磅增加到一百二三十磅。经过革新,1925年“申四”的产纱量比1924年增加51%,一挽建厂后的颓势。与此同时,购进织机、添置柴油机传动布机,建造织布车间,所产布匹除供给福五面粉厂袋布用布外,还纺粗细布供应市场。
1931年,汉口大水。李国伟带领“申四”、“福五”两厂职员日夜抗洪,从7月中旬到9月中旬的3个月里,共筑堤5公里,用去麻袋6万余条,临时到两厂堤内避难的人不下三、四千人。确保了厂房未受洪水侵害,生产一直进行。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市场全部落入敌手,日货通过倾销、走私等手段向华商棉纺织企业掠夺。再加上棉花减产,花贵纱贱重现,通货紧缩、市场萧条等众多不利因素的综合影响,棉纺织业处境艰难。
李国伟的“申四”、“福五”相互扶持,解决了部分棉布的销量和资金问题,企业在困境中缓慢发展,到1932年,共有纱锭近3万锭,布机400台。
浴火重生
1933年3月,“申四”因故停机维修。工人在调换天轴的油领时,由于使用蜡烛照明,不慎引起火灾,除栈房和公事房外,厂房、设备全被烧毁,损失惨重。李国伟本人也被汉口警备司令部以火头罪拘留1天,后经律师辩护获释。
这个突来的变故,使李国伟受到沉重的打击。但荣宗敬并未因此责怪他,而是支持他再造新厂。为此,通知申四各股东“除前缴本外,照前缴之数再缴两倍”,另外“筹填新股,以弥前亏和解决以后营运款项等问题”,有股东退股,荣氏兄弟就悉数买入,并追加股本,与原先相比股金增加到了93万元。在强力后援的支持下,李国伟又向汉口中国银行借款210余万,加上保险公司赔付的140余万,开始再造“申四”。
经过一年努力,“申四”重新站立起来了。厂房比之前更大,并通过安利洋行买入当时最先进的拨拉脱纱机2万锭,添置3000千瓦发电机一台和全套锅炉设备,修配纱机2万余锭。1935年,“申四”复工,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型纺织厂。
20世纪20年代汉口申新纺织四厂的清花车间
1936年,市场一片繁荣。涅槃重生的“申四”恰逢其时,业务蒸蒸日上。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天津、上海等工业较为集中的城市相继沦陷,民国五大工业中心之一、处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出现战争刺激下的短暂经济大繁荣。李国伟抓住有利时机,全力组织“申四”、“福五”增加生产,两厂均获得丰厚的利润。1937年,“申四”盈利高达185万元,是1936年的3.8倍,到1938年8月,“申四”、“福五”积欠的约700万元债务全部还清。
坚持内迁
1938年1月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讨论了武汉纱厂的迁川事宜,为避免武汉纱厂在沦陷后被敌所用,决定先迁5万纱锭到四川,其中“申四”2万锭。
对于是否内迁,荣氏高层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此时已经从上海转移到武汉的荣德生认为,“汉口守不住,内迁也没有办法”。对于“申四”、“福五”,荣德生主张按照荣家上海企业的办法,或托庇外商保护,或将机器设备存入英商沙逊洋行栈房内,或“出租”给美商。对政府内迁决定,则是一面借词推托,一面奔走疏通达到不迁的目的。李国伟认为没有了民族工业谈何抗战救国,积极主张内迁并开始着手准备。5月,李国伟亲自入川视察选购厂基,并在6月将2000旧纱锭运至重庆。通过对川、陕两处内迁目的地的比较后,李国伟决定,“申四”、“福五”内迁,除一部分迁往重庆外,主要迁往宝鸡。
8月,“申四”、“福五”内迁运输分水陆两路开始进行。运往陕西机件计有纱锭2万锭,布机400台,日产3000袋面粉全套与3000千瓦发电机座全套,以及一部分纱厂、粉厂厂房建筑材料。迁往四川重庆的有纱锭1万锭,布机80台与日产500袋面粉机全套。内迁过程中,“申四”损失1000千瓦透平发电机全套,纱锭2万锭,布机500多台,漂染整理机全套;“福五”损失日产9000袋面粉机全套和800多匹马力的电动机等。李国伟在武汉缔造的面粉棉纱联合企业损失惨重。
再回江城
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后,李国伟回到阔别已久的武汉。此时的“申四”和“福五”的厂区已是面目全非,战时未及迁走而留在汉口的部分机器,不是被敌人破坏损毁,就是被拆迁劫走。
在李国伟的战后企业发展计划里,武汉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还在抗战胜利前夕,李国伟就草拟了一个以“申四”为发展重心的《申新纺织公司战后复兴计划》,该计划除了保留原设在上海、无锡的申新二、三、五、九厂外,拟在郑州、常州、汉口、济南新设申新一、六、七、八厂,计划尤其注重发展申四。虽然这个计划没有实施,但抗战胜利后,李国伟即着手建立以武汉为中心,以川、陕和上海为两翼的企业体系。为此,1946年9月,李国伟将其系统的总管理处迁到汉口。
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公私合营的申新第九棉纺织厂
李国伟回汉后,首先进行申四、福五的恢复工作,按照国民党政府一切损失可以通过“盟军总部”向日本索偿的允诺,他汇集人证物证,列出清册,提请办理,但受到种种挑剔和责难,最后不了了之。被国民党军队占作汽车修理厂的申新四厂厂房,长期拖延不还,到其正式复工时,已是抗战胜利3年后的1948年7月了。
此外,李国伟大力标买敌产。1946年秋,购买上海纸器厂扩建成宏文造纸公司上海厂;11月购买日资三兴第五面粉厂改建成面粉公司上海厂;1948年1月购买重庆军政部纺织厂(拥有2万纱锭)改为渝新纺织厂;1947年春租用芜湖益新面粉厂改为福五芜湖厂。还购进了敌产上海美华肥皂厂,汉口汉莹冰厂等。
1950年,迁往香港的李国伟毅然选择回归,并先后主动将其开办的企业申请进行公私合营。到1956年全行业公司合营到来时,他把自己开办的所有企业都交给了国家。李国伟先后担任湖北省政府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届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民建常务委员。
1978年,李国伟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其家属遵嘱将其历年购买的公债28万元如数捐献给了国家。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21/10/09/30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