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长江之滨、汉水之畔、百湖之中的武汉,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留下了林林总总的板桥、砖桥、石桥。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的跨江跨河的桥梁建设飞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市跨江、河、湖港以及陆地上的立交桥、人行天桥、跨线桥、景观桥等各类桥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03年就达到1274座,平均每三年有一座大型桥梁竣工。武汉“桥梁之城”之名因而诞生,并有了“桥梁博物馆”的美誉。千姿百态的桥梁,似凝重的史书,记载着人们战胜自然天堑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功;像绚丽的宫殿,蕴藏着桥梁建设者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又好比不朽的丰碑,镌刻着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桥梁,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武汉这座城市水上交通、陆地交通的发展格局,也促进了武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武汉地区有着悠久的建桥历史。据考古工作者发掘,在距今3500年前商代前期的武汉市郊盘龙城商代城址上,遗存有坍塌的木桥木板。据史料记载,武汉地区最早有确凿纪年的桥梁是元代的南桥(单拱石桥,今坐落在江夏区贺胜桥通向大冶的通道上);明代以昭园金水桥、北洋桥、孙叹桥为代表,其中北洋桥(石拱桥,洪山区北洋村跨东湖港)是市区内现存最早的一座古桥;截至清末,武汉三镇拥有桥梁131座,其中武昌39座,汉阳25座,汉口67座,较为著名的有灵港(今江夏区)、三多、韬光(今蔡甸区)、半河(今黄陂区)等桥。进入民国后,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展,人们开始在陆地上建桥,并用钢筋和水泥作为建桥材料,诸如1902—1906年因京汉铁路通车而建造的汉口永清街、单洞门、双洞门3座铁路跨线桥以及大智门火车站上的人行天桥;1935—1936年在武昌修建的蛇山南楼拱桥,这座武汉城区首座钢筋混凝土过街跨线桥,也为古城武昌增添了一道秀美的风采。由于自然的侵蚀和战争的破坏,到1949年5月武汉解放时,武汉的桥梁锐减至30座,其中武昌11座,汉阳7座,汉口12座。
武汉位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地,长江、汉江流经武汉市区绵延数十公里,将武汉分隔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多少年来,人们梦想修建一座大桥,飞越长江天堑。清末时就曾有人草拟过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孙中山等许多志士仁人提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设想,有的还作过实际勘测和桥址选择。然而,人们征服长江天堑的梦想和勾画的蓝图随着战争的频仍、经济的拮据等诸多因素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财政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全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衔接和畅通,决定在汉阳的龟山与武昌的蛇山之间的1156米的天堑上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0年进行勘测设计,1953年完成设计,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大桥于1955年9月开工,1957年10月竣工通车。大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如长虹卧波,雄伟壮观。它的建成通车不仅改变了我国南北交通发展的格局,也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长江大桥和在它之前修建通车的汉水铁路桥、江汉桥,使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改变了武汉城市交通理念及其战略格局。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汉建设了大批公路、铁路桥梁。在长江武汉段,汉江武汉段和武汉地区密布的河流上,武汉的桥梁建设异军突起,每三年就有一座大型桥梁建成。世界主要大型桥梁的主要结构形式诸如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在武汉相聚。在长江武汉段,先后建有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军山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和在建天兴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在汉江武汉段先后建有铁路桥、江汉桥、知音桥、月湖桥、长丰桥、晴川桥等。武汉的建桥速度和投资规模为全国之最。
1995年成为武汉新景观和标志性建筑的武汉长江二桥,气势雄伟、线条流畅、比例协调、主塔高耸挺拔,桥梁全长4678米,其中正桥1877米,主跨400米,在当时世界已建的同类型桥梁中名列前茅,并在深水基础以及施工所采用的大型钢围堰、基础钻孔桩直径、钻入砾岩层深度上创下全国之最。该桥通航净空为24米,比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标准高出6米,是世界上第一座主塔墩立在深水区的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二桥的建成,结束了“三镇交通一线牵”的历史,它与武汉长江大桥相呼应,形成了28公里的武汉内环线,环抱三镇45平方公里的繁华区域,连接铁路、港口、机场,穿越武汉的四条国道及10条省干线,形成了武汉市内交通平面立体并举、江河两岸三镇贯通格局。
北起汉阳江堤、南止于洪山青菱的武汉白沙洲大桥于2000年9月建成通车。它北接318国道,越汉水,经316和107国道,通成都、拉萨、兰州;南连107国道,经武黄、沪蓉高速公路,达上海、福州。大桥全长10公里,桥长3586米,正桥长2458米;它像一条项链,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串起,打造成为城郊快速线,拉近了这些地方与中心城区的时空。
北起于新洲施岗、南止于青山北湖的武汉阳逻长江大桥,是武汉市的首座悬索大桥,其跨度居全国第三,世界第八;建设里程约为10公里,其中桥梁部分长2.7公里,主桥采用主跨为1280米的双塔单跨悬索桥,其南锚碇基础工程混凝土总量达21万立方米,号称“神州第一锚”。2007年12月建成通车后,使全长188公里的武汉绕城公路全线贯通。
2004年9月28日动工兴建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是全市第二座公铁两用桥,在当今世界同类型大桥中拥有跨度、荷载、速度、宽度4项第一,可同时承载2万吨的荷载。其4条铁路线加6车道公路的荷载能力是武汉长江二桥的6倍;其“一桥两制”的结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该桥于2009年6月正式建成通车。
2008年7月31日动工兴建的武汉二七长江大桥,位于长江二桥与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之间,距长江二桥3.2千米,其设计参照了世界许多标志性桥梁的桥型,引进吸收了许多国内外先进建桥理念。建成后大桥塔高205米,比在建的天兴洲长江公铁两用桥还高9米,是武汉市塔最高的桥梁。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三塔斜拉桥。该桥将于2012年竣工通车。
武汉跨江大桥累创世界第一,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跨江桥梁的修建为武汉交通带来根本性的革命,仅主城区内长江上的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二桥、天兴洲大桥这三座过江桥梁而言。总计车道数16条,设计通行能力合计约为15万辆/日,而据2007年过江交通车流量调查,长江大桥全日车流量达到8.5万辆(实行单双号交通管制),长江二桥全日车流量达到12.1万辆,白沙洲长江大桥全日车流量为4.8万辆,实际总的过江交通车流量达到了25.4万辆/日。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汉跨越汉江的桥梁也各具特色。建于1956年的江汉桥,由一代伟人毛泽东亲书桥名。其凌空一跃,水岸无隔。东瞰龟蛇锁江之雄浑,南聆琴台古风之雅韵;西凭月湖烟波之俊秀,北迎汉上商埠之繁盛。作为解放后武汉城市建设的第一批大型工程之一,它与武汉长江大桥组成的交通大动脉,将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彻底改变了过去三镇间仅靠水运运输的落后局面,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商业、旅游等事业的大发展,为促进三镇交流,形成新的城市景观做出了贡献。位于汉口宗关水厂和汉阳郭茨口之间的知音桥,主跨采用预应力钢筋砼t形悬臂钢构挂孔结构,具有跨度大造型优美的特点,是当时较为先进的结构形式。位于汉阳琴台路和汉口硚口路之间的月湖桥,桥式为独塔不对称扇式密索预应力砼箱斜拉桥。位于舵落口与黄金口之间长丰桥是武汉市环线西段跨越汉江的一座特大桥,主桥采用带半拱边跨的中承式钢管砼系杆拱桥,整体外形如同“飞雁”,造型独特、生动,极富美感。主跨长为目前国内同类桥梁之首。
与此同时,武汉还在各河流、湖泊上,陆路道路上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桥梁。它们中有公路桥、高架桥、立交桥等。1980年,全市共有公路桥梁200座,总长6933.46米。其中有岱家山公路桥、军山大桥、黄陂大桥、李集大桥、新洲大桥、柳子巷大桥、四合庄大桥、龙口大桥、胡太嘴大桥等大桥10座;中小桥梁190座。随着桥梁建设技术进步和提高,桥梁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批采用新结构、新技术的大桥和特大型桥梁相继建成。其中有琴台立交桥、沌阳高架桥、东西湖高架桥、滠水大桥、沙河大桥、木兰山大桥等43座,新改建大型桥梁321座,各类景观桥梁174座。仅2000年,全市公路桥梁达381座,总长23759.78米。至2007年,武汉有桥梁近1300座。桥梁己经成为武汉城市的重要标志。
坐拥众多桥梁的武汉,其中双塔斜拉桥、双塔悬索桥、拱桥、连续结构、三塔斜拉桥等世界主要桥型在武汉均有展示,桥梁的建筑水平有的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因而有着“桥梁博物馆”的美誉,武汉的桥梁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园地里一朵耀眼的奇葩。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8/11/01/29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