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圈内的朋友大多喜欢开玩笑,曾有人打趣说:“一个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在业绩上突出,唯独不能腰椎间盘突出!”岂料本人偏偏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走不得,坐卧不宁,终日直不起腰来,只好一头扎进了武汉市中医院推拿科病房。每天吊瓶不断,十八般进口兼本国制造的辅助医疗机械,轮番牵、引、拉、扯、烘、烤、灸、扎……正因为有了这次难受的住院经历,让我结识了一位大师级的名老中医王安康先生。
王安康并非推拿按摩科的主治医生,他主攻疑难杂症。省内外各地求治者每天应接不暇,院方给他单独在该院16楼的颈椎腰椎病科专设了一间病房,让他作诊治室,室内还有一张病床提供给住院的病人居住。此时与王先生作伴的是一位汪先生,跟我一样,也是不该“突出”的地方“突出”了!十分凑巧的是我的病房就在他的专家门诊室隔壁。除了他外出应诊、会诊、查房外,我和汪先生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这位人们尊称“王爷”的慈善老中医。一天,我正在打吊针,“王爷”和汪先生来到我的病床前乐乐呵呵地说:“方先生,我看你这个治腰的吊针可以不打了!”我问其故,他告之曰:“腰为肾之府,腰痛之治疗常责于肾,奇经八脉之病变,皆可令人腰痛。我看你不妨也像汪局长一样,吃我几付中药,先调理一番肾脏,病情或许会有好转的。”经过中草药煎服、按摩、松骨理经,我的病情竟一日好似一日。我偶尔试着摆弄几个戏曲动作,居然不觉腰腿疼痛矣……
因此,我对王安康这位神奇的老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敬仰之情。每在他坐诊时,我与汪先生便常侧坐其旁,边给他笔录药方,边聆听他的病理高论。若无病人时,三人品茗闲聊,听他谈医论道,委实受益匪浅。因汪先生与他同住一室,朝夕相伴,所见所闻较我为多。他对我发自肺腑地说:“像王先生这样德医双馨的中医界大师,如今极为鲜见,方先生不妨撰一文予以推介,此乃宏扬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之美事矣!”我亦有同感,一拍即和,欣然应诺命笔。
一
王安康祖籍江苏江阴,20世纪30年代出生于武汉,称得上是土生土长的老武汉人。20世纪50年代,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汉市中医学院,主攻中医内科。本科5年毕业后,先后坐诊于黄石市中医院,任教于湖北中医学院,后又调入武汉市中医医院至今。有着丰富的临床与教学经验。从医半个世纪,饱读医书典籍,悬壶安民济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康乐。
一天,王先生看完了一个个求治的病人,谈到病人的病情大有好转,情不自禁地对我与汪先生说:“其实啊!我在学中医之前,对中医并无兴趣,当时人们瞧不起中医,认为中医有理也说不清,不科学。我自己年轻,也觉得学西医才有前途。不料想,如今学西医的人士多得很,而像我们这样的老中医则越来越少。几十年走过来,才逐步认识到,奥秘的中医才是真正的国医,是丰厚的宝库,是中国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不说别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黄帝内经素问》这样堪称医学宝典的书籍问世。该书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从医者解除病人的痛苦。同时也流传到俄、日、美、德、英、法等诸国医学界,促进了中西医的结合!湖北蕲春的李时珍历经千辛万苦编著的一部《本草纲目》,早已成为世界性药物学杰作,现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前人扁鹊、华陀、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先贤,理所应当成为后辈中医的楷模,竭诚传承他们高尚的医德,施行并发展他们高超的医术,把祖国的中医学一代一代发扬光大才是啊!”
我兴奋地对他说:“您老学中医学对了!中医越老越有价值,今年,我国中医的针灸术与中国京剧继昆曲之后同时被联合国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哩!”
王先生高兴地说:“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辩证施治,综合诊疗。所谓医德,首先是要真诚地告诫世人,懂得如何养身!”对中医略知一二的我答道:“我最佩服《黄帝内经素问》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
王先生说:“治未病乃医之大德。所谓‘治未病’,就是要求医生在人们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告诉他们,一年有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们应顺应四时之自然规律,起居适时,情志正常,调摄精神,注重养生。一旦生了病再治时,犹如临渴掘井啊!”我说:“此论妙矣,高哉!但人吃五谷杂粮,焉能不病乎?”
王先生说:“所谓医德之德,即在人们未病之时,告知其防病养生的方法。而生病之时又一定要告知病人不要把病当成包袱,不要把病太当病。我这个人也是一身是病,腿关节不好,走路一瘸一拐,肝脏也硬化了。但能不吃药尽量不吃药,能不打针尽量不打针,能不开刀尽量不开刀,要相信人体的自然调节。首先要从精神上战胜病魔,然后再配合医生治疗!”
汪先生接着说:“病人来找他看病,王爷开的药方总是最便宜的!”
王先生幽默地说:“人们常说‘人参’把人补死了落的是忠臣名,‘大黄’给人治好了病反倒诬为是奸臣哩!我认为医生开药,便宜不便宜在其次,凡是能治好病之药都是好药。我这个人就从不吃补药,补药不一定是人人适合的!”谈及“用药”,王先生饶有兴趣地说:“《黄帝内经》中古人把人身上的十二藏(腑)比着十二官,有贵有贱,整个理法方药,都要符合中国医学的藏(腑)象学说。”
“何为十二官?”我问。王先生像孩子一样喜笑颜开地说:“就跟你们舞台上演戏一样,人身上的五腑六藏都是有官名的:心,是君主,是皇帝,是领导一切的;肺,是宰相,跟心靠的最近;肝,是将军;胆,是中正之官;脾胃,是仓癛之官;肠,是传道之官;肾,是作强之官;膀胱,是州都之官……总而言之,心不明,十二官就有危险,我们中医用药,就是要打通五腑六藏之闭塞也……”
王先生生动形象论大医之德,说得我与汪先生哈哈大笑,腰痛之病,早已忘之脑后矣。
二
我与汪宏发先生所患之“腰椎病”,王先生认为:“肝藏血,肾藏精,腰椎病实为精亏血少所致,故须以养肝护肾之中药来治本。”王先生作为武汉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并兼任湖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市卫生技术(中西医结和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和省市干部保健专家,论及他的医术与理论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临床擅长运用经典方剂治疗各种内科杂病,尤其精于中医脾胃病,肺系疾病的治疗,在武汉地区中医药界享有盛誉。”由湖北中医学院主办的《湖北中医杂志》“荆楚名医”专栏,就曾首篇以“名医王安康”的醒目标题,称其中医诊治方法,已形成“王氏三大特色”——
其一,详于辨证,方从法立。
王安康熟读医典,重在实践,集潜心中医临床、教学、科研近50年之经验,在方剂学和中医理论上有着坚实的功底,各种经典方剂,可融会贯通,信手拈来,药到病除,类似“黄连温胆汤,首乌延寿丹,桃红四物汤之类”,乃他平时常用之方药,皆能根据病人之病情,略作调整,于平淡之中见药效。有一位中老年女干部,头晕目眩,10余年之久,四处求医,不见好转,慕名找到王先生,王先生根据中医医理诊断为“痰热中阻”,故晕眩常犯,虚烦不眠,遇事惊悸,胸闷口苦,喉间痰阻,“必须上蒙清窍,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方能改善其病症。王先生以几味廉价的“陈皮、黄连、竹茹,姜半夏”等制成汤药,病人服一剂减晕,服三剂晕止,如同健康人一般,且多年不曾复发。一位年近六旬的冠心病患者,常年胸闷气短,心悸汗多,腰膝乏力。王先生细析病情后,以辨证施治之理,治以滋阴益肾,宽胸开脾,七剂草药,药到病除。王先生常以“黄帝内经”之“十二官”的理论,诊断为“肝为罢极之本,肾为作强之官,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调理肝、肾、脾,佐以疏风散邪之药草,解以安神化瘀之良方,使患者得以康复,感之不尽。
其二,妙治咳喘,强调宣降。
中医之内科则必须综合疗治,但在治咳喘病方面,又是王安康的主攻方向之一。他认为,咳喘之病起于内因外因两种,外因乃人体受风寒,或风热,内因则多由肺、脾、肾三脏亏虚,运化失常,精气不足所致。无论表里虚寒,皆须“调节肺气,宣发和宣降功能”。举凡请王先生治咳喘之病者,老者、中年、少妇、儿童等皆有病而来,痊愈而归。王先生于2008年指导他学生杨康先生所撰稿的《咳喘十论》,既凝聚了他的心血与经验之谈,也有他高足的个人创见,现已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他本人所撰的《肺胀咳喘证治经验》《累积规范与变革规范——〈中医哮喘学〉》评价等论文,亦在权威性的《湖北中医杂志》(1995年第一期)上发表。并且还指导学术继承人杨康、姚世明完成了《丁香等中药对糖尿病实验大鼠模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五参通脉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从中医“治未病”探讨“冬病夏治”防治咳喘的机理》等论文的完成发表,不仅丰富了祖国的中医理论宝库,也给患者带来了福音。良医者能治愈病患,且能将其理论传之于世,足矣,善哉!
其三,病证结合,中西并用。
王安康先生曾坦言,当年求学欲攻西医,不想自己当了一辈子“中医老郎中”,但对西医之术,并没有因学中医而放弃。他认为:西医优越于中医首先在于能够施行外科手术,而中医不能。其实,我国三国时期的华佗就能实施外科手术,他给关云长刮骨疗毒,敷上药,以药线缝之,使关羽“伸舒如故,并无痛矣”,人称“圣手神医”。不幸的是,曹操患风疾头痛时,华佗建议以利斧开脑取风涎,曹操却断定华佗要杀他,将他关进监狱而逼死,致使华佗所著《青囊书》未传于世。中医外科所传仅只阉猪鸡等小法,实为中医学之千古憾事。多年以来,王先生一方面主攻中医学,他认为此学科永无止境,要有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攀登。哪怕上了一座高山,也只是另一座高山的新起点,必须重新跃然而上。如对常见的慢性胃炎于中医属“胃脘痛,胃痞”之范畴。王先生常以“通导为先,以祛实邪”之法治之。同时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他又取西医辨病之理,对治疗慢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吸取现代医学理论中的“肠粘膜溃疡久难愈合,除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有关外,并与肠粘膜,肉芽组织的血供不足,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的科学论断,施以活血化瘀类中药,改善患者肠粘膜微循环,增加肉芽组织血供,修复溃疡,促进愈合,使疗效大为增强。同济、协和等大医院每有疑难病患者,常邀王安康先生参与“会诊”,以中西医互补,救死扶伤,造福人类。
武汉市中医院是湖北中医界创造祖国中医文化伟大复兴的大团队。每一个科室又是一个小团队。每一位医护人员则是实现这一伟业的创造者。王安康先生在平生漫长的杏林路口,以坚实的脚步已走过了“古稀”之年,所获的荣誉头衔数不胜数!但他依然每天身穿白衣坐诊在堂,中午一顿盒饭,简朴得如同普通老者。以他的智慧和行动,像圣人一样和他的同事们在为复兴祖国中医文化而默默无闻的勤奋工作。省市领导常来请医问药,他一律视之为病人,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毫无所求。我与汪先生常见他为平民百姓看病,总是常怀着一付“菩萨心肠”,对病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一次,一位被他治好了病的农妇为表达谢意,给他送来了自家腌制的一篮盐鸭蛋,他爽朗收下后又分送给了大家共享。作为一代名医,王安康先生是武汉中医界的骄傲,我与汪先生临出院时,忽发诗兴,以藏头诗体给他写了一首诗,并装框相赠,以表达对他的敬佩、感谢及美好祝愿。诗曰:
王者风范尊良医,
安民济世仁者稀。
康乐万家赖悬壶,
泰岳齐寿百岁期。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1/10/05/29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