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巷小吃一条街诞生和壮大纪实-下载亚博app

说起户部巷,武汉人都知道是汉味小吃一条街;外地人来武汉,也一定要去户部巷品尝武汉小吃。现如今,户部巷可谓名扬华夏大地,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武汉市的地标和名片。然而,2002年9月8日,我首次发现并写出《走,到户部巷过早去》的报道之前,在武汉人眼里,户部巷只是与武汉其他众多巷子一样,是条寂寂无名的普通小巷。

16年前,我是怎么发现户部巷的呢?这要从头说起。

户部巷小吃一条街诞生和壮大纪实

一、闻着热干面、米粑粑和剁馍的香味长大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伢,从小在汉口花楼街长大,每天到磨子桥上幼儿园时,就闻到巷子口早点小摊飘出的热干面、米粑粑和剁馍的香味。

大学毕业后,我曾经花4个多月的时间,把中山大道友谊路到车站路之间大大小小近百家小吃店铺吃了个遍。这其中既有武汉享誉盛名的小吃,如蔡林记热干面、四季美汤包、芙蓉酒楼抄手、老通城豆皮、小桃园鸡汤、五芳斋汤圆等;也有很多街头特色小吃,如新华电影院旁巷口的发糕、江汉路冠生园门口的水饺(馄饨)、滋美门口的煎包、居巷的汤包、黄陂街的炸酱面、双洞门铁路边的严氏烧梅,等等。

这众多的小吃体验,让我的味蕾打上了重重的“武汉小吃”烙印,也引起了我对武汉小吃充满无穷乐趣的探寻。当了《武汉晚报》记者以后,遇到有特色的小吃,我都尽可能地将其用文字经《武汉晚报》传达给读者。

二、初识户部巷,从过早到卖菜

1995年11月,我作为城区记者开始跑武昌,当时的武昌区委就在现在的自由路口。我几乎每天都去武昌区委宣传部,找新闻科干部刘丽群,与她一起跑街道和居委会,找新闻线索,采访写报道。

与武昌区委一墙之隔的户部巷,是我每天的必经之路。那时的自由路户部巷口和巷子中段,各有一家卖热干面的摊子,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过早必吃热干面的我,也成了这里的常客。后来,我又发现巷子里卖糊汤粉的、卖牛肉面的、炸油条的,都蛮好吃。这些做早点的,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巷子里的居民,做早点的场所,就是自己家里。由于是卖给街坊邻居,他们的食材新鲜、做工地道、干净卫生,较好地保留了武汉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

记得有年夏季的一个中午,刘丽群喊我一起去喝稀饭,哪里喝?户部巷,新开的!

通过观察,我发现,户部巷虽然早上过早的人很多,但每天一大早就会有规律地迎来三个高峰时间段:6点30分,匆匆来买早点边吃边走,是跑月票赶路的;7点30分,蜂拥而至的是附近上学上班的小伢和居民;8点30分左右,来的大多是附近的上班职员和退休老人。到了10点30分以后,早点摊就基本收场。

大约在1997年前后,户部巷又开始卖菜。

户部巷居委会主任桂运萍,住在户部巷38号。我每次去她家找她,都要穿过一个紧挨一个的卖菜摊子。摊子摆在地上,或是竹床上,这让宽不过3米的户部巷,显得更加逼仄。不久,作为武昌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典型,户部巷卖菜摊子越来越多,长仅150米的巷子里从头到尾全部都是卖各种蔬菜、豆制品和肉制品的摊点。

只要来户部巷过早,我都尽可能地与小摊经营户搭讪。因为,我随时准备把户部巷地道的汉味小吃写成报道,让更多人前来品尝,让传统汉味小吃不至于沦为某些街头摊点做的味同嚼蜡的所谓“武汉小吃”。

有好几次,我问桂主任:“你这巷子里的早点这么好吃,怎么不发扬光大,非要去搞卖菜呢?”桂主任的回答是:“这周围没有菜场,比起过早,居民们更需要每天吃菜,这也是目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需要。”大约在同一时段,中华路街再就业夜市开张,我去采访并进行了报道。

三、武昌区希望报道傅家坡“放心早点”,我提议改为户部巷

2002年8月14日下午,《武汉晚报》编办主任张培梅找我,要我去九楼会议室开会。我到了会议室一看,对面坐着的是老朋友、武昌区广电局局长黄家明,还有武昌区副区长黄莉、中南路街办事处主任王继连一行几人。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黄莉副区长,印象特别深刻。

黄莉副区长说:“今年武昌区政府决定实施‘早点、健康、就业、防盗、互助’五大亲民工程,7月19日,综合试点在中南路街启动。现在,百姓对早餐的要求是卫生、营养、快捷、经济,我们希望在早点这方面做些努力,让武昌居民吃上‘放心早点’,希望报社给予报道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中南路街办事处主任王继连谈了工作思路,大意是:准备在武昌傅家坡长途客运站对面的一条巷子,找一些有名的早点企业和早餐公司进社区,在早点的卫生和品质上,探索出一些规范和制度,为全市“放心早点工程”创出一条新路。这个早点一条街打造出来后,希望晚报记者去宣传报道一下。

当时武汉市政府正在倡导“放心早点工程”。其现实背景是:武汉虽以过早闻名全国,但街头诸多早点摊位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市民对过早的卫生不放心,品质不满意。

轮到我发言时,我说:“如果硬生生地从无到有打造一条‘放心早点街’,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这里面不可控的因素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卫生做好相对比较容易,早点品质好就是件非常难的事,如果品质不好,做得不好吃,再卫生也没人来买,就没有人气,生意不好,这条‘放心早点街’也自然会很快衰落。”我告诉他们,“有一条现存的过早做得非常好的巷子,可以作为‘放心早点工程’的示范,那就是户部巷。”我这话一出口,王文英、黄家明立马赞同我的观点,其他在坐的都问户部巷在哪。于是,我开始介绍自己在户部巷接触到的相关早点经营户和早点品种等。

听罢我的介绍,黄莉副区长表示,户部巷的报道先写出来,他们回去后作些调研,如条件具备,就把户部巷作为“放心早点”的试点。

最后就是商量怎么采访报道的事,当时在坐的都说要熟悉户部巷情况的我来采访,涉及写稿发稿的环节,便找来范春歌工作室负责人之一马里波,因为我当时已经不再跑武昌,而是范春歌工作室的成员来跑。因为工作室提前安排了8月19日至9月1日的跟踪采访何祚欢工作室“我和你手拉手”捐资助学京山贫困大学生的活动,便商定,该活动结束后,由我去采访户部巷。

四、户部巷初期的早点经营户,家家有特色

9月3日,在黄家明和户部巷所在的中华路街道办事处时任书记王昌玉、主任王继德和监察科长也是报社老通讯员董时银的协助下,我开始对户部巷早点经营户进行采访。

采访从做糊汤粉的徐嫂徐绍娴开始。早在一年前,我就在《口水走笔》栏目采访报道过她,徐嫂是粮道街副食店下岗职工,1989年下岗后,专门拜师学做糊汤粉,每天凌晨4点起床,买回新鲜的小喜头鱼,再一个个地剖开放进锅里熬,一锅糊汤要熬三四个小时。虽说做早点只是谋个生计,但徐嫂却有个不普通的想法:把糊汤粉这一传统汉味小吃做成“中华名小吃”。这让我非常震撼和感动。

由于徐嫂的糊汤粉店没有招牌和名称,我便给她起了“徐嫂鲜鱼糊汤粉”这个名称,她很喜欢,这个名称沿用至今,还进行了商标注册。

我进行了整整3天的采访,随着采访的深入,越来越了解户部巷早点的悠久历史。

说起户部巷,不得不提到谢氏面窝。据谢氏面窝后人刘素珍太婆回忆,早在1920年,公公谢荣清就肩挑小担,沿街叫卖面窝。1940年初,谢荣清在户部巷6号住了下来,固定经营。由于临近长江,来此过早的码头工人很多。为此,谢荣清除了做普通的米浆面窝外,还为码头工人做一种大的糍粑面窝。他将三条细长的糍粑夹在面窝里,炸好后,外观色泽金黄,吃起来香酥并重,吃完后经久耐饿,很受码头工人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其子谢承运接班炸面窝,直到1958年5月餐饮业合作化之后,刘素珍和丈夫谢承运都成为国营餐馆的职工。20世纪90年代末,已退休的刘素珍在户部巷隔壁的一条巷子里重操旧业,炸起面窝。

武汉人重视过早,吃在口中的早点越来越让人皱眉!究其原因,在于众多外地人做出的早点,仅与传统的汉味早点形似,而口味早已大相径庭。

户部巷做早点的,都是老武汉人,做出的早点物美价廉。我采访了当时户部巷全部12家早点经营户,从户部巷自由路巷头数到临近民主路的巷尾,分别有徐唐氏热干面、徐嫂鲜鱼糊汤粉、石婆婆热干面、徐记面窝、陈记红油牛肉面、高胖子粥店、万氏米酒、熊记油条、方记豆皮、陈记烧梅、无名水饺和飞飞水饺。

我还采访了武昌区旅游局局长范定强,他谈了户部巷名称的由来以及历史沿革。接着,我拜访了住在户部巷附近的老武昌区区长石瑾,时年71岁的他谈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户部巷发生的大事和居民生活中的趣事。

采访中,我发现并总结了户部巷早点数年来生意兴隆的秘诀,以及其中蕴藏的餐饮业经营之道:

其一,谢氏面窝后人刘素珍说:“做早点没有巧,就是在9个字上下功夫,那就是——卫生好、质量高、分量足。”

其二,早年在民间,一些做早点小吃的人,被别人问到是做哪一行的,都会用略带调侃的语气笑答:“做勤行的。”这个“勤”字,道出了小吃从业者最重要的一个品质,那就是要勤快。在采访中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户部巷早点经营户在做早点过程中的一丝不苟和勤奋敬业。徐嫂说,她一天要胣(音:chǐ,意为刳肠、裂腹)20多斤鱼。一指来长的小鱼,20多斤就是一大脚盆,不管天寒地冻,店要开门就要胣鱼,徐嫂伸出双手给我看,十个手指明显变形了。勤劳可以致富,也只有勤劳,才能经营出有特色不走味的汉味早点。

其三,户部巷早点经营有个充满人情味的规律,即每家只经营一个品种,相互搭配。顾客上门吃糊汤粉,徐嫂就会向对面吆喝一声:“油条,来两根!”不一会,金黄酥脆的油条就从对面摊点送了过来。而吃石婆婆热干面的顾客,喝的大多是旁边万氏夫妇自酿的豆酒或豆浆。

五、户部巷一夜享誉江城

2002年9月7日,我把所写的《走,到户部巷过早去——武昌户部巷经营传统小吃的调查》的排版小样拿到手,该文作为范春歌工作室的特稿,将在9月8日以整整一个版的篇幅刊登在《武汉晚报》23版上。此时已是下午5点多钟。看着样稿,我突然想到何祚欢老师。如果能让何老师去户部巷过早,既能检验户部巷早点的品质,作为武汉著名文化名人,也能给户部巷添一把火,岂不是更好?我拨通了何老师的电话,他笑着在电话里说:“小好吃佬(对我的称呼),最近去哪里吃了的呀?”我说:“武昌有个户部巷,早点做得蛮好,我刚写了篇报道。”何老师说:“怎么不带我去呢?”我连忙说:“好呀,马上带家去,明天就去!”

9月8日正好是星期天。8日当天一大早,我陪同何祚欢老师去户部巷。何老师吃了徐嫂的鲜鱼糊汤粉后,连声称赞,徐嫂随手从一个记账本子里撕下一张纸,递来一只普通水笔,请何祚欢写几个字,何祚欢欣然写道:“红白两案,糊粉稀饭,勤劳致富,一年十万。”后来,徐嫂把这赞语制成一块大匾,挂在店里醒目处。直到现在,进店的食客一眼就能看到这块匾。

那天,何祚欢挨个走访了户部巷的早点摊户,对鲜鱼糊汤粉、豆皮、糍粑、热干面等早点赞不绝口。他说:“武汉小吃米当先。老武汉是全国著名的三大米市之一,武汉人喜爱的早点原料绝大多数都是米,户部巷的早点较好地体现了武汉小吃米当先的特色。”

得知何祚欢来到户部巷,武昌区副区长黄莉闻讯赶来,何老师对她说:“武汉人过早在全国享有盛名,但没有像成都那样在小吃上下功夫,把‘武汉早点’做大做成品牌。户部巷可以建成武汉早点一条巷,让全国各地来武汉的人,都能品尝到正宗武汉特色风味的早点。”

何祚欢到户部巷过早的消息,发在《武汉晚报》9月9日a4版,标题是《何祚欢赶早去武昌过早》,副题是《建议将户部巷建成早点一条巷》。

这两篇报道相继见报,让深藏八百街衢、固守原汁汉味早点的户部巷首次被人认识。9月8日当天,《武汉晚报》新闻热线的电话就被打爆了,所有电话几乎都是一个内容:户部巷在哪里?怎么走?距采访仅短短几天时间,小巷像变了个样,到处都是从武汉三镇赶来过早的市民,他们都是拿着当天的《武汉晚报》来的。

这股如潮水般涌来的市民,让户部巷过早的人数成倍数上升,真个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石婆婆热干面摊点,按往常份量准备的掸面,开张不足1小时就全卖光了;第二天准备了多于往常5倍的掸面,几个小时又卖光了;第三天准备了多于10倍的量,才维持了整个过早的正常经营。

有趣的是,三镇市民来过早,也有一个基本的路径:汉阳来的,大多是徒步从长江大桥走来的;汉口的,大多是坐轮渡来的;还有好多三镇市民不顾路途遥远,携家带口乘出租车到此,只为美美地吃上一碗价值块把钱的热干面、糊汤粉,咬上一口仅几毛钱的油条。他们说,好些年没有吃到这么地道的武汉小吃了。

在接下来的3个多月时间里,报社接到的询问户部巷位于何方的电话从未间断。我走到哪里,遇到的亲朋好友开口的第一句话也是“你写的那个户部巷在哪?”

很多早点经营户见我来了,热情地要请我过早,以示感谢。他们说:“报道见报,起初他们并不知晓,突然来了这么多过早的人,他们都蒙了,后来看到寻找到此前来过早的市民拿的晚报,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有个细节可以印证来户部巷过早的人多到什么程度:临近中午的时候,还有成批的市民涌往户部巷,迫使经营户们把经营的时间延长到中午。每天下午2—3点钟的户部巷,地上全是厚厚的几层一次性的碗和筷子,密集的地方堆成了小山。环卫人员不断告急,不断增派人手仍然不够。记得一个熟识的环卫工对我诉苦道:“扫地扫帚要落地才能扫,这连扫帚都不知道从哪里下叉子?”么样扫呢?他们只好找来铁锹,直接用锹往垃圾车上铲。

六、续篇《再到小巷过早去》,引来央视采访,户部巷名扬全国

户部巷火了后,武昌区副区长黄莉和该区有关局、街、办的同志再次来到报社,一是表示感谢,二是告知武昌区准备在户部巷开展“放心早点工程”的工作,三是希望晚报继续支持并持续报道。

11月1日早上,在武昌区政府大楼召开了户部巷改造工程座谈会,会上展示了户部巷即将改造后的设计蓝图,让人大开眼界。当时我采访本中记载参加会议的有:武昌区副区长黄莉、武昌区老区长石瑾、武昌区广电局局长黄家明、粮道街干部刘谦定、老武昌居民刘一曙、户部巷社区主任沈小妹以及武昌区规划局一位姓李的负责人。会上,石瑾对改造设计图上原定的巷名“中华第一巷”提出异议,他认为,虽说户部巷是中华路街所属的巷子,但这种提法有歧意,还是直接叫户部巷为好。后经商议,大家一致认为,叫“汉味早点第一巷”比较合适。接下来的日子,我参与并见证了户部巷改造工程的所有重大进展。

2003年9月18日上午,改造修葺后古色古香的户部巷,在淅沥的秋雨中,迎来了“汉味早点第一巷”的开巷典礼。

仍然是人海如潮,依然是从三镇匆匆赶来只为美美地过一顿早的市民。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深受武汉市民喜爱的说书人何祚欢——自称“好吃佬”的老武汉,他在贺词中称,户部巷的开巷是“武汉人的喜事,也是全市好吃佬的喜事”。

“生意太好了!”“忙不过来。”这是一年来,与记者熟识的小巷经营户说得最多的话。有一个细节至今难忘,在巷口的烧饼摊前,我惊奇地看到,一位中年人竟买下60个烧饼,上前一打听,得知这位姓王的台湾客商是在汉做生意的,看了《武汉晚报》有关户部巷的报道,经常来户部巷过早,特别喜欢吃这家的烧饼,这次准备回台湾,特意来买些烧饼,带给家人朋友品尝。

户部巷早点生意好,以前在此卖菜的摊点被分流到附近的民主路菜场和大成路菜场,附近的一些特色汉味小吃摊点也纷纷进驻户部巷,如武昌横街头好来牛肉面、青龙巷李氏大油饼,还有改造了的扬州风味今楚汤包……早点小吃经营户数由一年前的12家,发展到37家。

我与范春歌工作室的同事们再次采访户部巷,推出了《走,到户部巷过早去》的续篇《再到小巷过早去》,刊登在《武汉晚报》2003年9月21日9版整版。其中写道:“在吃多了街头巷尾越来越粗制滥造的伪武汉小吃之后,户部巷的早点,不仅让人在吃的过程中大快朵颐,而且让人吃过之后甚感欣慰:传统的汉味小吃终于有了可以传承的薪火,不会断档失传了。”

这次报道,使武汉人过早再一次成为全国新闻关注的焦点,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新闻媒体看到晚报的报道后,专程来汉采访户部巷。海外媒体也纷至沓来,户部巷终于名扬天下。

我至今仍保留有《2002年武汉晚报好新闻参评作品推荐表》,作品评价一档写道:“武汉人过早在全国享有盛誉,然而,对于遍布武汉的早点摊群,如何做到既能保持武汉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又能在卫生、质量及管理上与现代生活同步。记者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武昌户部巷早点20多年来生意兴隆的秘诀,用笔记录下武汉餐饮业这道独具特色的风景。”在宣传效果这一档,写道:“本报道是独家报道,报道推出后不仅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来此过早的武汉三镇人络绎不绝,就连何祚欢看到报道后也欣然前往品尝。接着,武昌区把该巷作为民心工程的早点样板巷,正在筹建‘武汉小吃一条巷’。”该推荐表有范春歌工作室主任范春歌的签字:同意,建议评好新闻。

七、独家报道《户部巷“批发”百万富翁》

作为以纪录历史为使命的新闻记者,我更加关注在这个时代里,户部巷经营者生存状态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每逢节假日、闲暇时或者路过户部巷,我总爱进去逛逛,与经营户老朋友聊聊天,拉拉家常,户部巷发生了大小事情,他们也知会我一声。

2007年,我作为《武汉晚报》经济部记者,了解到在户部巷一家不足10平米的小店,只要产品有特色,年销售额轻轻松松可达四五十万元。

户部巷生意红火,经营者生活状态的变化渐渐显露,有的不做早点了,把门面出租当房东;有的家庭成员为钱闹起了矛盾,夫妻间甚至扯皮打架闹离婚。到2007年,以前还在为生计发愁的小吃摊主,每家年销售额高达几百万元,他们每年都会得到户部巷商会的“旅游奖励”,外出旅游成了家常便饭。

户部巷商会开会时常邀请我参加,有次突然感受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以前,户部巷商会开会,各家店主一般都步行前往,稍远的路连打个出租都舍不得。而今,店主开会前总要问一声,有没有停车位呀?因为,他们大多都开车而来。有的是小轿车,有的甚至轿车和货车兼而有之,且不止一辆。

户部巷每天都在变,每天都有惊喜,尤其体现在住的方面:5年前,最早在户部巷做早点生意的十几户人家,全都是居住在此的下岗居民。他们一般是白天腾出自己不大的房间搞经营,晚上全家人挤住在搭起的低矮暗楼里。而今,老经营户几乎家家都买了新房,有的还有多套复式楼和别墅,全家喜气洋洋地搬出户部巷,户部巷的老房子则专门用作经营。

2005年5月1日,户部巷成功地进入徐东超市,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分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当年末,在武昌、汉口和汉阳的大型超市开起了8家分号,户部巷不少早点摊点经营户,也随之“变身”成为拥有好几个分店、几十个员工的大老板。

户部巷有没有百万富翁?对于这个有点探寻个人隐私的问题,经我多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采访,最终还是找到了答案:有,而且有十多个。

2007年12月1日,《武汉晚报》28版头条,再次刊发我的独家报道:《户部巷“批发”百万富翁——一条破旧小巷 5年变金窝》。该报道开篇写道:“拥有上百万的财富,或许对于现代白领来说,是个不值一提的小数目;但对于那些每天靠卖4毛钱一个面窝、5毛钱一碗稀饭,纯利只有几分钱的个体早点经营者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5年前,武昌一个又破又窄的小巷里,有这样一群靠卖早点养家糊口的武汉市民,而今短短5年时间里,他们中有十多位一跃成为百万富翁,有的正向千万富商的行列冲刺。这条巷子就是如今名扬武汉三镇的户部巷。”

该报道结尾是这样写的:“武汉饮食业内人士断言:户部巷小吃在汉味小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做大做强,相信不出几年,小巷会走出几个‘做小吃做成千万富翁’的人。”

八、户部巷,新闻观察的窗口

从2002年9月8日首次报道《走,到户部巷过早去》,至今已有16年,作为新闻记者,我在《武汉晚报》工作过多个部门,转辗多个采访领域,但户部巷就像是我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一直是我新闻观察的一个窗口,发现有新闻就写成报道,从这些年来我在《武汉晚报》上报道的有关户部巷稿件标题(部分),可以粗略看出户部巷的发展轨迹:

2002年9月8日 走,到户部巷过早去

2003年9月19日 汉味小吃一条巷户部巷昨天开巷

2003年9月21日 再到小巷过早去

2003年12月31日“汉味早点第一巷”户部巷

2004年1月20日 春节户部巷:不关门 不歇业 不涨价

2007年12月1日 户部巷“批发”百万富翁

2007年12月2日 揭秘户部巷:本部小吃和分号一个味 原来是中央厨房配送

2007年12月2日 巷子变宽了 添了休闲廊“新”户部巷昨恢复正常经营

2007年12月8日 5年开出9家汤包店(户部巷创业人物欧阳涛)

2008年6月10日 四川受灾群众户部巷上岗

2008年9月16日 户部巷有了自己的专业网站

2008年10月5日 政府“亏本”打造“汉味过早一条街”

2009年2月1日 户部巷每天迎客2.5万人

2009年2月9日 热干面吃起来为何不香了

2009年9月27日 户部巷风情街昨晚开街

2009年10月7日 十位民间艺人进驻户部巷

2010年2月10日 八成过早摊点过年歇业 户部巷小吃馆半数开门

2011年12月19日 看哪家热干面最香最有味 户部巷办汉味小吃擂台赛

2012年3月24日 徐嫂糊汤粉照顾“老感情”不涨价

2012年4月7日 武汉热干面“香”到宜昌(户部巷创业人物唐金枝)

2012年10月2日 武昌户部巷蔡林记热干面 摇一天卖了2000碗

2012年11月1日 仙桃小伙武汉创业 摇从啃慢头睡石凳到开奔驰(户部巷创业人物袁丰)

2013年2月17日 户部巷春节接待游客64万 摇外地来汉自驾族居多

2013年3月1日 舌尖上的武汉老味道

2013年3月1日 正在消失的小吃:酥饺、糯米鸡

2013年3月1日 正在消失的小吃:油墩、油香和剁馍

2013年3月29日 豆丝大王老谦记的前世今生(户部巷创业人物沈祖学)

2017年11月13日 户部巷石婆婆热干面创始人宋致珍 百岁只为一碗面

九、亲历户部巷16年沧桑巨变

16年前,我欣喜地、激动地、热切地采访报道户部巷,就是因为这里是“原汁原味”的“汉味早点”;成千上万武汉市民往户部巷涌来,也是冲着这里有“原汁原味”的“汉味早点”。16年后的今天,户部巷已难觅武汉本地人过早的身影了,因为,除了徐嫂糊汤粉、石婆婆热干面等几个屈指可数的汉味早点还在坚守,其他大多都是全国大一统的快消式大众小吃和烧烤。

户部巷,传统汉味早点品种在渐渐减少,这是十多年前就开始的,如今,愈发显著。

我眼睁睁地看着李桃烧梅因为门面租金翻番而被迫迁出,眼睁睁地看着谢氏面窝后人刘素珍太婆哀叹“年龄大无人接班”而关门,眼睁睁地看着做油墩油香的小伙子抱怨传统小吃费时费力利润薄而转做烧烤……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怎么样做到既保持传统汉味小吃的工序到位、工艺精致、口味地道,又能使汉味小吃的经营者定下心、有钱赚、赚大钱、成富豪。这已然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摆在户部巷管理者经营者面前,也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毕竟,在当下,我们对武汉早点、武汉小吃的要求不再是吃饱,而是怎么吃好,吃出精致和情怀,吃出武汉早点、武汉小吃的文化和味道。

16年户部巷采访,有惋惜,更多的是欣喜。以下从数字的角度,看户部巷16年来的三大巨变,数据从户部巷管委会办公室获悉,截至2018年12月1日我写此稿为止。

经营户数巨变:从12户到400户。从2002年我写首篇报道时的12户早点经营户,到2003年发展到37户,2004年81户,2005年98户;发展至今,经营户为400余户,其中,小吃经营户为320户,小吃门面200个,直接从事经营人员超过5000人。

食客身份巨变:从武汉市民为主,转为游客为主。2002年9月8日我的第一篇报道起,基本上是武汉市民来过早,经营时间从早上5点到下午2点。2003年9月18日汉味小吃一条巷开巷后,到2008年,食客以大学生为主,经营时间延长到晚上10点。2008年以后至今,食客以全国各地的团队游游客和散客为主,经营时间一直延续到深夜12点。

接待单日人数巨变:从1万人到20万人。2003年国庆期间,来户部巷人数每天达1万余人,平日每天5000多人,以后这个数字不断攀升,2005年的年接待量达600万人次。2016年年接待量最高,为1850万人次。2017年因斗级营拆迁,户部巷改成封闭式步行街,周边交通单循环,人数受到影响,年接待量1750万人次。每年五一节、清明节和国庆节3个黄金周,户部巷的游客爆满,近几年来,形成这样一个规律,每年单日游客人数最高峰,都是在5月2日,每次都接近20万人次。

回首16年前,看似偶然的一个会议,催生了我发现并首写户部巷小吃一条巷的新闻。实则,这偶然里蕴藏了必然——我对武汉小吃的浓厚兴趣和记者职业的使命感,早在2000年2月24日,《武汉晚报》第7版整版报道了我写的长篇调查报道《寻访武汉饮食四大王》,将半个世纪以来,享誉武汉三镇的豆皮大王高金安、汤包大王钟生楚、煨汤大王喻凤山和鮰鱼大王汪显山的现状、手艺传承等进行了详细报道,在武汉三镇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同年7月29日,在《武汉晚报·双休超市》版开了我的个人美食专栏《口水走笔》,每周一篇,报道武汉三镇的小吃,历时两年多。

如今看来,我写的《走,到户部巷过早去》这一篇2900多字的报道,让户部巷一夜之间名扬武汉三镇,看似是不可思议的神话,实际上却是顺了民意——具有深厚饮食文化底蕴的特色汉味小吃,不仅为老武汉人所惦记,也为当代武汉人所需要,是湖北武汉的文化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诠释和范例。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2/19/35/30165.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12日 下午7:32
下一篇 2024年7月13日 上午9:50

相关推荐

  • “武汉好热闹,人流量好大!”春节假期,不少市民和游客来武汉过大年,感受浓浓的春节氛围。连日来,记者在武昌走访发现,粮道街、红墙、青龙巷成游客最爱打卡的一条游线,好逛好吃。 2月12…

    2024年2月16日
    025
  • 2023年第九届湖北省道德模范致敬礼在武汉举办,本文将详细介绍2023年第九届湖北省道德模范名单,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模范人物的精神,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助人为…

    2024年1月17日
    031
  • 湖北省2023年度新闻记者合格证明领取通知

    近日, 湖北省人事考试院发布有关2023年度新闻记者合格证明的领取通知。对办理时间和办理流程还不是很清楚的考生,下面的内容应该能给你提供帮助。 一、办证对象 准考证或中国人事考试网…

    2024年3月5日
    024
  • 武汉硚口区公租房面积,租金等详情你知道吗,武汉硚口区不同名称的公租房的租金费用不一样,下面了解下。 武汉硚口区公租房租金费用一览 收费项目 房型 建筑面积(㎡) 租金标准<元…

    2023年9月19日
    028
  • 荷尔蒙小姐the hormones「2024」national tour巡演武汉站的时间定于2024年1月6日。演唱会预售票价格100元一张,想现场观看的朋友可以提前购票。 演唱会…

    2023年12月23日
    017
  • 官方通报学校食堂吃出异物今天被大家的关注度非常高,为了方便大家了解相关知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完整关于该事情的所有相关内容,大家可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具体都是怎么回事吧。 最近【官方…

    2023年7月21日
    028
  • 1月8日(今天)上午11点,武汉1月普通话考试报名补录通道正式开启。本次考试是面向社会人员,需要报考的朋友记得登录亚博yabovip官网进行报名登记。 一、测试安排 测试日期:2024年3月22、2…

    2024年1月13日
    021
  • 元旦佳节即将来临,武汉动物园为广大市民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家在欢乐的氛围中迎接新年的到来。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2024年武汉动物园元旦活动的汇总信息,包括活动时间、地…

    2024年1月4日
    023
  • 据最新消息,武汉甘露山雪世界将于2024年9月30日正式开放运营,设有高级道、中级道、初级道、单板道、公园道及练习道等6种不同种类的专业滑道。雪道最大落差73米,最长滑道420米,…

    2024年1月13日
    027
  • 武汉电动车行驶证电子版是可以领取的,关于办理了电动车行驶证之后是可以进行获取武汉电动车行驶证电子版的,具体怎么查,如何领取呢。 可以通过“武汉交警v用户”平台申领电子行驶证,申领成…

    2023年9月17日
    02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