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宣
武汉是近代中国机械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清朝末年,在武汉的汉阳铁厂、扬子机器厂和周恒顺机器厂等一大批民族机械工业企业,带动了武汉近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使武汉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机械制造工业基地。而这期间经营周恒顺机器厂的周仲宣吸收现代工艺,创办发展大庆轮船公司、建造船厂,成为近代武汉机械制造业的领军人物……
危难之际 继承父业
周仲宣,1881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祖籍江西乐平。近代著名实业家。其父周庆春经营祖传的周天顺炉坊。1886年,周庆春将周天顺炉坊由武昌大堤口迁到汉阳城外靠近汉水的双街上,改周天顺炉坊为“周恒顺炉坊”。周庆春认为,天顺不如人顺,人顺必须有恒。其意思是说,干事业不能依靠上天吃饭,要凭借自身努力,并且做到持之以恒,事业才能顺达。周庆春通过努力使周恒顺炉坊铸造工艺具备了很高水平,清同治年间为黄鹤楼铸造过大铜顶,为归元寺庙宇制作过大香炉鼎;一时声名鹊起。当时武汉三镇市场流通的日用铁器制品,也大都出自周天顺炉坊。1895年,成功仿制轧花机,开创了武汉近代民营机器制造之先河。
然而,带给周氏家族的好景不长。1898年后,由于清政府战时订购的3000支步枪却在战后拒购,致使周家损失很大。为此,周庆春忧郁成疾不久去世。危难之际,1898年17岁的周仲宣继承祖业,主持炉坊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周仲宣,14岁时曾跟随父亲去上海江南制造局打样房(设计室)学艺,并曾漂洋过海到日本大阪的机器厂参观学习近3个月。日本明治维新各种举动让他眼界渐开,开始从世界的宏观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在承接祖业之时已有各方面经验和他自己的思维。
善于吃苦 创新发展
周仲宣起初接手的周恒顺炉冶坊底子很薄,厂房面积只有20平米,仅有的一部车床和一部小钻床都要靠手摇转动,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都极其有限,处于亏损状态。年轻的周仲宣,如何保证家业的长远发展,这让他思考起自己的做事方法来。
1901年后,国人办企业的呼声日趋高涨,武汉三镇对机器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周仲宣顺势从江南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聘来两名技师,又聘请日本技师改进翻砂技术,从上海购进一台蒸汽发动机和几台机床,使“周恒顺”成为名副其实的机器厂。扩建后的周恒顺机器厂为“常盛川票号”仿制茶砖机一台,接着承制羊楼峒茶厂成套茶砖机多台。转接承包汉口租界区市政建设的铸造工程,很快使周恒顺机器厂有了起色,不到一年,工厂扭亏为盈,两年里还清旧债,并扩建厂房,周恒顺机器厂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年轻的周仲宣精力旺盛,善于吃苦。当时汉口的黄陂街、汉正街、花楼街等老商业区,先后发生几次大火,周仲宣上门洽谈为店铺安装铁门、铁窗、铁栅栏等,使工厂业务量大增。1903年,汉口一家广东商人经营的机器厂发生火灾后,拍卖机器设备,周仲宣出价350两白银买下全部设备,较大的改善了周恒顺机器厂装备条件。
1905年,周恒顺炉冶坊正式改名为周恒顺机器厂,至此,周恒顺机器厂已有各式机床多部,以蒸汽机做动力,并开始自制蒸汽机。在周仲宣接管后的十年间,周恒顺厂创造了数个中国第一:1905年,生产出中国第一条轧油联合设备;1907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抽水机;1907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卷扬机;1909年制造出“顺风”号蒸汽小火轮。此后,成立大庆轮船公司,制造出“大庆”、“大恒”、“大升”、“大德”等轮船,辟有汉口四官殿至汉阳门轮渡航线,此为汉阳至汉口最早的轮渡。
1910年,顺丰榨油厂准备同英国洋行签订蒸汽机订货合同,周仲宣以低于英商1/4的价格承接此项业务,在蒸汽机研制成功后,周仲宣在机座上铸上“同胞细听,权利须争,我邦能造,不购外人”的字样,表达了他的爱国热忱。
1936年,周恒顺机器厂已具有相当规模,能生产动力设备、船舶以及大型的工农业机械,成为是武汉乃至湖北最大的民营机器厂。
规矩方圆 管理有道
方圆之道,历来被先贤称道。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周仲宣的治厂之道也在于定规矩成方圆。
外圆内方成就经营方针。为了促进周恒顺机器厂的不断发展,周仲宣遵循“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古训,按照对外要圆通灵活,对内则依方从严治厂。制定了工厂发展的“规矩方圆图”,从夹缝中闯出了一条生路,周恒顺机器厂规模由小到大,为武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周仲宣在经营中实行产品包用、包修、包换、包运送、包安装,工人包培训等措施。1915年为甘肃造币厂制造1套造币机,连同原动机和传动设备有近百台,周仲宣派1名领班和20名工人送货到兰州,安装调试后,还留下几名工人帮助维修保养,从此“周恒顺”信誉大增,各地客户接踵而来。
汉阳是武汉机器制造业的核心地区,在极盛时期有几十家机器厂,其中约一半是周恒顺机器厂打造出来的,或在其中工作过的人开的,较为著名的有同艺、和顺、大成、曾森泰等。这些工厂大多与恒顺厂开展横向合作,协作生产。周恒顺机器厂对于民族机器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周仲宣视野开阔、务实灵活。民国初年,他第二次东渡日本访问东京、大阪、横滨等城市,考察日本工业界的经营及生产状况。他与汉口租界往来生意,结交各大洋行的买办及外国商人。通过人脉信息,及时把握市场动向,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1946年周仲宣(前排中)与重庆的家人和亲属合影
周仲宣常深入内地及山区调查研究。利用本国工资低廉、成本较低的特点,采取薄利多销的方针,在付款条件及交货方式上给客户以方便,建立与客户的情感联系及信任关系。
周仲宣“亦工亦商,以商辅工”,这是他办厂多年来积累的一条经验,由于工业生产流程较长,资金特别是流动资金积累比较慢,且又是直接生产产品的,于国民经济意义重大;而商业运作较快捷,资金积累也较快。通过把商业积累的资金投到工业生产中去,可以收到两全其美的结果。早在民国初年,周仲宣去四川考察航运,发现自贡盐井生产历史虽然很长,但是生产的技术还是用牛推磨的办法提升盐水,效率很低,他应用户要求,设计制作卧式的卷扬机,加上以铁丝绳进行盐水提升,使得效率大增。
往来汉渝 根在武汉
抗日战争初期,周仲宣将周恒顺机器厂从武汉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周仲宣将原汉阳厂搬出的30余台机器设备,从重庆全部迁回汉阳,原重庆厂财产与民生公司各分得一半,由1946年从美国留学回国的周英柏(周仲宣四子)继续在重庆经营,迁回汉阳后周恒顺机器厂于1946年12月开工,成为武汉地区第一个迁回复工的工厂。工厂主要为民生公司修理轮船,后曾为粤汉铁路修理轮渡。
武汉是周恒顺机器厂的发祥地,周仲宣有“武汉机械工业先驱”之誉。他对武汉有着深厚的感情;虽往来汉渝但始终扎根武汉。解放初期,周仲宣从重庆启程,取道香港,于1950年返回故乡武汉,受到中南局、湖北省领导李先念等人接见,并被任命为湖北省政府委员,湖北省工商业联合会的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0年11月1日周恒顺机器厂与中南工业部公私合营,改称“中南工业部公私合营中南恒顺机器厂”,由周兹柏(周仲宣五子)任经理兼工程师,中南工业部派林光前任副经理,生产煤气机。1954年大水,遂迁往武昌官布局旧址(今解放桥附近)改组为武汉动力机厂。至此,周恒顺机器厂完成其历史使命。1958年,武汉兴建关山工业区。武汉动力机厂迁关山建厂,并更名为武汉汽轮发电机厂。1986年,武汉汽轮发电机厂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组建成立中国长江动力公司(集团)。
1967年1月周仲宣在武汉因病去世,终年86岁。
2011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周恒顺百年商道——一个工业家族的历史足迹》一书封面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9/16/54/30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