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胜利街和南京路的交汇处,深藏着一条300多米的幽静里弄,斑驳的红墙,铁锈爬满了镶嵌在墙上的钢花窗,花岗岩砌垒的门框和门楣在没落中依旧古香古色,纵横交错的石砖铺就的小路长满了青苔,岁月沉淀出沧桑的痕迹。这里就是老汉口盛名一时的“石库门”原址——咸安坊。百年历史,百年激荡,监利人黄少山,咸安坊的创建者,他在这里写下了他的传奇。
举家迁汉口
老武汉“石库门”风情——咸安坊
黄少山(1881一1954年),名世第,湖北监利人,少时读过几年私塾,16岁那年开始跟随其父经营棉花生意。监利地处湖北的南大门,因具有承启东西,贯穿南北之优势而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之地,是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交汇处。清末以来,沿荆河不断兴起商埠港口,特别是朱河镇之繁荣竟有“小汉口”之称。识天时、地利的黄少山没有错过这个机会,他在朱河镇创办了当地第一家轧花厂——震昌轧花厂,从此发迹。
1913年,黄少山举家迁往汉口,在汉口开设了松茂长棉花行,收购湖北各地的棉花,销往上海、陕西的宝鸡、甘肃的天水等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汉口开埠后,在汉口旧市镇的下游,沿长江江岸,从上往下,依次排列着英、德、俄、法、日五国租界,随着租界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张,新兴的市镇从汉水之滨的汉正街逐步北移至长江之畔的江汉关,随着“张公堤”的建成,那往日的湖塘之地变成“寸土寸金”的风水宝地;沿长江边,洋行、商行林立,就业的买办、白领急剧增多,钱袋充实的绅商们已不满足简陋的传统住宅。汉口早期里弄建筑,因为市场急需,地产商并不作长远计算,仅按传统的建造方式,以砖木结构,小块面积密集建筑,设计简单粗糙,住宅之间间隔窄狭,巷道、居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很差,基本上不考虑厕所之类的卫生设施。黄少山从中觅到了商机。
建造“石库门”
1915年初春,黄少山决定在汉口英租界边缘、胜利街口的拐角处,仿上海“石库门”居民区的模式建一批高档住宅,以解决这些绅商们的住宅需求。
黄少山联合若干华商业主集资,由汉兴昌、袁端春、阮顺兴、永茂隆等营造厂承建,在繁华的汉口商业区旁建起了里弄式住宅,起名咸安坊。咸安坊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式建筑——欧洲联排式住宅楼和中国四合院以及中国天井式院落民居融为一体的建筑。两层楼砖木结构,楼中前后各有一个天井,室内采用木制地板装饰;楼上楼下均有开阔的长窗,窗户里层为玻璃,外层为木制百叶窗,这种设计充分地考虑到武汉的气候特点,夏季隔热,冬季则御寒。咸安坊有引以为豪的“钢窗蜡板”:临街的窗子全装有花纹各异的铁红漆“钢窗”,暗红色的纯木地板打上了蜡后光洁如镜。居屋中间有木制楼梯上下,楼的第二层有水泥栏凉台;凉台有的建在屋子的前部,也有的建在屋子的后部,楼上卧室建有临街小露台,室内还装有坐式抽水马桶。这一切都彰显着它的高贵。里弄每一单元的住宅大门,门框和门楣,均以坚固的花岗岩砌垒,因而得名“石库门”,居中的两扇对开木门,或是装上兽头匍首,或是挂锁的金属插销,显得古朴而典雅。连接各个里弄的巷道宽敞通透,可以并排开进两辆小轿车,周边的街道绿树成阴,屋舍华丽,环境十分幽雅。
从咸安坊往东走五分钟就是长江,往南走三分钟是太平路(江汉路的前身),离汉口商业繁华区仅一步之遥,无论是休闲还是购物,极其方便。黄少山采取“挂旗经租”的方式,将咸安坊“里弄式住宅”租给有身份的人物,如洋行买办、公司白领、殷实的绅商、走红的艺人、收入不菲的文人,男人西服长杉,女人烫发旗袍,穿着讲究,举止得体,这样一种优雅的绅士派场,如同咸安坊的名字“富贵咸安”。几年后,地皮大王刘歆生将太平路买下,铺成柏油马路,改名为歆生路,随后,咸安坊的旁边又添了同仁里、德永里、启昌里,四个里巷合成了一条长320米、宽6米,东南口通鄱阳街,西北口通胜利街,巷道纵横交错,有64个门牌号的汉口顶级住宅区。航运巨头卢作孚、药业大王陈太乙、汉剧大师陈伯华都曾居住于此,黄少山本人居住于咸安坊15号。咸安坊是武汉里巷的精华,1993年被评为“武汉市一级优秀历史建筑”。
汉口咸安坊原貌一角
大商大义情
1931年湖北大水,棉农们损失惨重。1933年,湖北境内江河水涨,棉农们害怕惨剧重演,纷纷低价抛售棉花,黄少山瞄准时机,果断地从汉口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公司、盐业银行、上海银行筹集资金,大量低价购棉存库。不久,长江水位下落,上海、武汉等地棉价陡涨,手握大量棉花的黄少山因此获利丰厚,从而有“棉花大王”之称。1937年时黄少山拥有资金达700万元,除继续扩大经营松茂长棉花行外,他还大量购置房产地皮,有汉口山川里、咸安坊、德林公寓等处30余栋房屋和铁路外(今中山公园、新华路一带)数千亩地皮,一举成为汉口巨富。
汉口咸安坊石库门建筑群
黄少山是一个懂得民族大义的商人。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邀黄少山出面主持商会,黄少山断然拒绝,日方怀恨在心,遂征用其在隆茂打包厂约20万元资产和山川里、咸安坊全部房产,黄少山对此不予理会,避居法租界。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少山重操旧业,将松茂长棉花行改名为长康棉花行,至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其财产高达240万美元。武汉临近解放时,黄少山移居香港,与友人合办朋亚公司经营棉花。但很快,黄少山响应新中国的号召,携长孙顺之重回武汉,并于1950年秋与秦育之共同创办开明油厂(今武汉油厂)。黄少山的个人生活极其俭补,长年素食,常济人困。1929年曾向洪湖苏区捐赠银元8000元。1931年湖北大水,监利江堤溃口,灾情严重,黄少山捐资20万元救灾,并组织轮船为灾民运送粮食。他还捐赠银元4500元,资助家乡兴办朱河小学,有“黄善人”之称。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9/17/55/30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