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辈子去追求:汤有益的面塑生涯-下载亚博app

面塑大师汤有益,在武汉10年,是全面推进武汉面塑工艺事业发展与腾飞的10年,也创下了中国面塑事业的绚丽景象。在他乘鹤西去后,他所创造的中国面塑事业的绚丽景象也如空中幻影,转瞬即逝。如今,武汉面塑技艺后继乏人,昔日辉煌不在,空留余恨。往事如昨,回望大师身处的那个时代,追寻大师的面塑生涯,或许有助于人们探求武汉面塑工艺制作的再创之路。

“面人汤”享誉海内外

面塑,俗称“捏面人”,这一行早已有之。祖辈们在庙会、集市上大都看到这一行的手艺人,他们坐在高马杈上.膝前放一小柜.柜面下是一个小抽屉,抽屉里用湿纱布裹着一条条不同颜色的江米面坨儿。艺人用兑了颜色的熟江米面,凭手艺捏出各式各样的小人物——观世音、孙悟空、牛魔王、八仙人,粘在竹签子上,活灵活现,煞是惹人喜爱。在儿童玩具不多的时代,这些江米小人就成为孩子们的玩物,而大人亦有时被手艺人的敏捷神巧所吸引,常围着摊子驻足观看。

1894年,汤有益出生于河北通州的一个面塑艺术浓厚的普通家庭。汤家兄弟5个,他是老幺。这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甲午战争。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国难当头,汤有益早早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7岁的时候,就在三哥汤有彝的影响和指点下,学习面塑技艺,随三哥一起开始漂泊江湖,不知未来是怎么的模样。但是汤有贵、汤有彝、汤有益,这汤家三兄弟凭着捏面人的手艺,很快就在北京站住了脚,获得了“京城面人三兄弟”的美誉。

当时,面塑技艺流传全国各地,从事面塑的手艺人也各地可见。然“京城面人三兄弟”却与众不同,特别是汤有彝、汤有益两兄弟在芸芸之中彰显个性,在中国面塑工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统的面塑易裂、易腐、难以保存。后经汤有彝、汤有益改革后捏的面人,保存十几年亦不会干裂霉腐。传统方法是用水兑米粉,而他们是将米粉放在笼屉内干蒸,借用水蒸气,使面湿润,然后趁热搏揉,泄掉面经,再放一定比例的防腐剂、纸浆、蜂蜡、甘油、金银粉和添加各种颜色,揉成各色塑面,即可捏制不易腐烂的面人了。

除了改善面塑材料的配制方法、创造更为合理的面塑作品保存方法外,汤家兄弟还对面人作品尺寸进行了大胆改革。传统面人的身高为20厘米,汤氏兄弟将其改为6厘米。这样一来,传统的提线式、插签式面人,自然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托板式。托板式的成品再配上适合尺寸的玻璃小匣或是玻璃小罩,便成了一件备受喜爱的工艺品。这项改革意义非凡,它使面人从单纯的孩童玩具,升格为可供陈列、装饰的工艺品,具备了观赏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1912年,汤家兄弟的面人作品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品同台竞技,获得金奖。消息传来,国人为之骄傲,而“面人汤”的名声也从此享誉中华、蜚声海外。此时,汤有益年仅18岁。

博学众家创“子高”

汤有益来武汉之前,在长期漂泊的生活中,有着众多的艺术实践和创新,为他后来在武汉走向艺术的高峰奠定了基础。这些很少为人所知。本文也略作叙述。

尽管“面人汤”的名声很响,但汤有益终究不过是挑担卖艺的手艺人,在那动荡的年代,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汤有益先后流落到东北、山东、河北、河南、内蒙、山西、宁夏、陕西、甘肃等地捏面人,沿途卖艺。北京附近的庙宇寺院、云冈石窟、敦煌石窟,五台山等名山古刹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饱受生活的艰辛。这期间,他除捏面人外,还学习塑佛像,画壁画。在游历间,常上集赶庙,观摩了很多地方戏曲和民间高跷、狮子、五虎棍、跑旱船、摔跤等技艺,了解了世间百态。广泛的艺术实践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的面塑作品神采斐然,面塑艺术日益精进。他喜欢看京剧,更喜欢捏戏曲人物。将京剧人物化为自己的面塑作品,得到了京剧界的喜爱。他能很好地把握演员和流派的特点,准确表现净末旦丑各角的身段与动态,具有非凡的传神技巧,被北京戏曲艺术家们推为“艺术上的知音”。不少京剧名流慕名到庙会高价购求,以得一匣自己扮演的面塑为荣。他曾为肖长华、梅兰芳捏过“女起解”,为李多奎捏过“吊金龟”,为高庆奎捏过“战长沙”,为程砚秋捏过“荒山泪”、“三娘教子”,为叶盛兰捏过“玉堂春”。猴王李万春请他到家中捏猴戏多件,尤其是捏制的“洛神”、“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梅派戏,惟妙惟肖,人们一见便认定为梅兰芳所饰。

汤有益虽一介布衣,然而长期的艺术追求,良好的艺术修养,让他跻身于上层艺术名流之中。他和著名画家齐白石、关广态、秦仲文等在艺术上都有很深的交往和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从中吸取国画艺术的营养。其作品于1936年在北京太庙国货展览会上获优等奖;1937年在铁路展览会也得过奖,还分别在巴拿马博览会、朝鲜博览会和其他国际赛会获奖。他的作品一问世,就吸引不少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甚至当时的民国总统黎元洪和末代皇帝溥仪都曾邀他进宫,专为其捏制各种面塑。著名的戏曲艺术家翁偶虹先生尤喜收藏面人汤的作品,称赞他的面塑艺术“前无古人,中国第一”,给他赠字“子高”,意即高出前人之上。

竭力传承献终身

1949年,浪迹江湖大半生的汤有益,尽管艺冠京华,却穷困潦倒,饱受生活的摧残,他先是幼年丧父,接着中年丧偶,继而母亲作古,5个孩子有3个因贫病夭折。新中国成立后,汤有益开始了他新的生活,生活终于稳定下来。他先后应聘到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和武汉教学模型厂从事模型制作。1961年始,武汉市组织艺人归队,汤有益转入武汉市工艺美术研究室从事面塑艺术研究。在这里,他潜心艺术创作,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面塑才华。他捏制的面塑作品,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大千世界、种种色色皆能入题,所捏人物花草,飞禽走兽,情态毕具,无一不肖,常以简练明快、大胆泼辣的艺术手法、捕捉稍纵即逝的动态,表现典型的艺术形象,神韵风姿突出。他善于从《聊斋》、《红楼梦》、《西厢记》等古典名著以及《白蛇传》等民间故事中取材,塑造了大量仕女、雅士和其他古装人物形象。他的作品大者高一尺有余,小者可置于核桃之内,无不生动传神,使人叹为观止。

面塑作品

为了创作,汤有益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刨作素材。为了塑造天真无邪的孩童,他曾和孩子们一起燃放鞭炮,到东湖观察孩童戏水、玩沙,捕捉儿童脸上天真无邪的稚气。他捏的“百子图”和“大观园”中一百多个寸高面人,人物比例准确、结构合理、敷色艳丽、浓淡相宜;人物造型千姿百态,再配以亭台楼阁、曲栏花舫、奇花异木,使作品形神兼备,情景并茂,堪与工笔重彩的中国画媲美。

泥塑作品

1962年,武汉面塑艺人应邀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献艺表演,汤有益宝刀不老,仅五分钟便捏制一条精巧剔透的彩色小龙,小龙活灵活现,使外宾和侨胞当场为之倾倒,当即以高价购去。“广交会”历时7天,一位日商接连观摩整个制作过程7天,寸步不离,想将这门技艺偷偷学去。面对这位偷学的日商,汤有益自有对策,他每天变换题材,每天使用新的制作技法,让日商眼花缭乱,竟不知从哪学起。临“广交会”结束时,这位日商心悦诚服,向汤有益表示崇高的敬意,尊称他为“艺术大师”。至此,武汉面塑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汤有益面塑技艺精湛,他晚年创作的“恨福未到”(钟馗)、“踏雪寻梅”、“十五贯”等作品,较早期的面塑,更臻完美。专家评论其制作的面人达到了“人物的心理和眼睛传神的统一”。

从1961年至1966年,慕名前来武汉参观汤有益面塑工艺的外宾达3000多人次,汤有益外出为群众表演达500多次。汤有益的面塑多次入选参加全国工艺美展。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都拍摄了“面人汤”和武汉面塑的纪录片和电视片。汤有益在汉10年,收徒传艺,传承面塑技艺,为武汉面塑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1年,汤有益退休后定居北京。1972年,他仍以78岁高龄重返武汉传艺、献艺。1975年,汤有益病逝于北京。

汤有益离开武汉后,他的弟子另操他业,从此武汉的面塑技艺也迅速衰落下来。据调查,目前武汉面塑行业已经找不出一位领军人物了。

汤有益用他前50年的艺术积淀铸就了武汉1961至1971年面塑事业的辉煌。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尽心做好了一件事,这也许就是重振武汉面塑事业的线索和思路。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31/16/48/30553.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31日 下午3:48
下一篇 2024年7月31日 下午5: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