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祝三
沈祝三,宁波籍商人,1904年只身来到汉口承建建筑工程。1908年创办汉协盛营造厂,他谋略发展,把汉协盛打造成旧汉口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建筑企业。清末民初武汉三镇300项著名建筑,就有56项为汉协盛所建造,占武汉整个城市建筑的百分之十九。尤其令武汉人不能忘记的是,沈祝三这位中国早期的建筑企业家,在他双目失明后,仍领导和指挥完成了景明大楼、璇宫饭店、国货商场、四明银行、武汉大学建筑群等30余项重大工程。斗转星移,数十载风雨过后,当年的汉协盛所承建的建筑到今天依然轮廓清晰,风韵犹昨。成为武汉这座城市的骄傲。
创办“汉协盛”
沈祝三,名沈栖,字卓珊,后改名祝三。1877年,沈祝三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沈村,早年丧父,仅读过几年私塾,就被母亲送去学木工,后随舅父孔仁山到上海。孔仁山有个朋友叫王文通,在上海杨瑞泰营造厂做事,他见沈祝三做事勤快,心事细密,很得人喜欢,便介绍他到杨瑞泰营造厂当了监工。杨瑞泰除了杨氏的营造厂外,还与人另组建有协盛营造厂。不久,沈祝三被杨瑞泰派往上海协盛营造厂,此时恰逢上海协盛营造厂承包南京英商太古洋行工程,沈祝三被协盛营造厂派去做监工,他利用当监工时机,白天跟技术人员学看图,晚上则向守门的印度人学英语。通过这样的刻苦学习,沈祝三不仅懂了业务,能看懂图纸协助施工,而且能和洋人直接交流,再加上他精明干练,又讲信誉,因此与洋人合作得很好。
南京英商太古洋行工程完工后,其质量得到了洋行的肯定。1904年,洋行大班又将建筑汉口太古洋行一号仓库的工程交协盛厂承包,并指名由沈祝三为该工程监工,杨瑞泰又派沈祝三带领上海工人和技术人员到汉口主持承包工程任务。
此时的武汉,正值建筑业蓬勃发展时期,除了外商洋行和张之洞兴办的洋务运动在汉大兴土木外,华商民族工商业也广建屋宇楼房。时外国使馆、洋行、工厂住宅,多为英商发德普洋行等外商建筑业所承建,广东和上海等地许多营造厂亦涌至武汉承包汉阳铁厂及布纱丝麻四局等大批建设工程,但由于各种原因均未落户武汉。
沈祝三在建设完成汉口太古洋行仓库工程后,自接了英商汉口平和打包厂的工程。建成后的汉口平和打包厂厂房高四层,外部以砖墙承重,内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与现代的建筑格局完全一样,它是武汉最早的一栋混合结构的大楼,也是中国近代建筑起始的重要实例之一,平和打包厂的成功奠定了沈祝三在汉口营造业中的地位。在接洽汉口平和打包厂的同时,沈祝三又以自己的名义在汉口接建营造工程,杨瑞泰得知后,怕自己难于掌控局面,遂发表声明:汉口业务与上海协盛无关。沈祝三审时度势,图谋自身的发展,于1908年脱离上海协盛营造厂,在汉口创办了自己的营造厂。为了不忘上海协盛厂的培养,又有所区别于上海协盛厂,沈祝三在“协盛”两字前冠一“汉”字,称汉协盛,全称“汉协盛营造厂”。这是继1898年明昌裕营造厂后的第二家外地在汉落户的营造厂。
20世纪30年代沈祝三建造的武汉大学图书馆
运筹展宏图
汉协盛营造厂创建伊始,规模不大。初期,沈祝三仅从上海高价招募数十名熟练技工和技术人员,分别负责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历经几年的打拼,沈祝三先后购置了英制倾覆搅拌机和打桩机各1台,后仿制打桩机4台,备有电力控制的起重设备,购有20多辆卡车、1艘轮船和拖驳,以及运输传送工具,配有专业搬运工人。其装备能满足大型复杂工程的需要,能同时在10余个工地施工,最繁忙时技工多达二三百人,建筑工地最多时达40多个,遍及武汉三镇。为保证建筑材料供应,沈祝三于1921年创办了阜城砖瓦厂,1924年创办了轧石厂,1931年创办了炼灰厂;木材和花岗石制品从本地及湖南等地购进;对于钢材,沈祝三直接与德国哈尔钢铁公司往来,每年从该公司以低于市场价的20%进口,用自备运输工具直接运至施工现场,从而大大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在施工方面,沈祝三注重将传统施工方法与西方现代技术、机械施工相结合,承建工程工效高、质量好。
汉口浙江兴业银行的经理王稻平与沈祝三是同乡,故沈祝三能常在该行透支周转资金,有时金额高达三四十万元。为了答谢王稻平,沈祝三将王稻平之弟王佑霖聘为汉协盛附属工厂阜成砖瓦厂的总管事,从而在资金接济上有了更牢固的纽带。
沈祝三有着在沪、宁、汉承包工程的经验,且懂英语,这对沈祝三在武汉扩展业务起到了很大作用。英国来汉欲从事房屋设计和监工业务的工程师海明司来到汉口后,沈祝三与之很快结识,并相互支持。海明司凭借其工程师的身份,又在英领事馆的支持下,广揽英商在汉建筑工程,帮沈祝三招揽承包业务。沈则从经济上支援海明司,并于1920年赠送给海明司一幢办公用的6层楼的景明大楼,使海明司及其创办的景明建筑设计事务所(即景明洋行)得以立足。景明洋行先后将其设计的保安大楼、正金银行、普爱医院、卜内门洋行、日清公司大楼、德林房子等许多重要工程转由沈祝三的“汉协盛”承建。景明洋行分别从业主和“汉协盛”收取5%—10%的设计费和监造费,逐渐发展成为汉口最大的房屋设计事务所。
信誉为根本
沈祝三以“质量就是根本”的理念,对承建的工程质量要求均着眼于保固期百年以上。汉协盛营造厂施工工地分散,遍及武汉三镇,而沈祝三却一丝不苟,请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设计,进料全选优质材料,处处严格检验把关。施工中不盲目抢速度,砌墙须砌建一段后再存放一段时间,待牢固后再砌;门窗等木制品均要存放干燥后才使用;工程一旦发现问题,则不惜代价,坚决返工。在建武大校舍时,学校建委会的2名监工员发现水泥混凝土不合要求,汉协盛挖掉全部石灰三合土基础,返工重建,在承包汉口传染病院工程时,4次返工,直到业主满意而后止。汉协盛承建的工程在70多年后的今天也未出现下沉、偏斜和开裂等现象。
1918年,沈祝三双目失明,但他意志坚强,仍从容不迫地领导“汉协盛”,指挥着武汉三镇工地上的建筑交响。这得益于他有一支优秀的骨干队伍,他重用的总管工林锡卿、张丙荣等人,技术精湛,经验丰富,闻名三镇;还聘有一名打字员兼翻译;其妻黄琴芳,原系中学教师,在他失明后辞职回家,管理财务和内务工作,成为其得力助手。沈祝三失明后,在家通过听汇报了解设计要求,默算工价,由账房开估单,对建筑上的事,都了然于心,以超人的毅力和胆略,指挥完成了30余项重大工程,他还利用剩余的建筑材料和旧料,建有三元里二层楼房120多间、三多里20多间、三有里30多间、共和里一部分、德华里等多处出租房。但他在投标承建武汉大学校舍工程时决策失误,导致他负债累累。因估算不当,不顾成本削价投标,中标开工后,发现材料难以上山而不得不开山辟路;且工地分散,造成许多损失;在工程合同之外,他慷慨赠送水塔,修了一条武大至武昌的公路,以致在工程结算时,不但没有盈利,反而亏损20余万元。对此,沈祝三没有要求校方追加资金,而是将三多里房屋及阜成砖瓦厂抵押给浙江兴业银行,负债本利滚成100多万元,直到武汉沦陷时才偿还完毕。
沈祝三建造的汉口金城银行(今武汉少儿图书馆)
建筑创辉煌
沈祝三承建的工程,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欧美技术,结合中国的传统,创造一个又一个武汉之最。其中有武汉最早的钢架结构建筑的平和打包厂库房(1905年)、工程难度最大的汇丰银行大楼(1914年)、武汉早期规模最大的综合大楼璇宫饭店及国货商场(1929年)、全国规模最大的校舍建筑群武汉大学校(1930年)、民初高级住宅珞珈碑路怡和洋行宿舍(27栋)、楼层最高的四明银行大楼(1927年)等。
位于青岛路2号及沿江大道103号的汇丰银行大楼是汉口建筑史上一件难得的精品,共占地3590平方米,施工难度极大。1913—1917年建成混合结构大楼,后于1914—1920年建成4层钢筋混凝土主楼,历时长达7年,整体建筑具有西班牙古典风格,木质采用柳桉木和柚木,基座、门窗、腰线、檐口、压顶等部位都有石刻花饰,同时还建有屋顶花园。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耗资150万银元。“汉协盛”在签订的合同上载明保固期为100年。
沈祝三邀华人设计师卢镛标设计、由浙江同乡会投资,“汉协盛”承建的四民银行7层大楼是华人设计的第一幢钢混楼房。外墙下部为麻石,上部为人造石,建期两年。
武汉大学建筑群包括教学大楼、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宿舍和住宅区、商店、车站、水塔等设施,占地20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7.8万平方米,造价400万元,规模之大,国内罕见。沈祝三为竞争此项宏大工程,以低价中标承建主要工程。工程于1930年动工,建造过程中,遭遇1931年武汉大水,逢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原材料大幅上涨,在工程全面亏损的关键时刻,沈祝三呕心沥血,将多处私宅和砖瓦厂抵押给浙江兴业银行,取得贷款40万元,使武汉大学校舍工程得以继续施工,1938年全部建成。当年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曾赞扬说:“新校舍的建成,应当感谢负责设计的凯尔斯和负责施工的汉协盛”,特别提到:“他(指沈祝三)的亏累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可惜本校的经费也在十分困难中,无法补偿他。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感谢他,当时肯以比较低廉的标价,担任这个巨大的而且困难的工程。”几十年风雨飘过,武汉大学早期建筑风采依旧,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之一,2006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上半叶,在沈祝三支持下成立的英资景明洋行,它是汉口租界内最活跃、最重要的建筑设计机构之一
1920年汉协盛营造厂建造竣工的汉口汇丰银行大楼
沈祝三执著建筑事业,筹划把汉协盛营造厂打造成托拉斯性质的组织。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汉协盛营造厂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建筑企业。沈祝三在武汉商界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从未担任过任何社会职务,然对于公益事业相当热心,宁波同乡会要建四明公所,沈祝三全资建好给同乡会;还出资办武汉女中,由其夫人吴芹舫(琴芳)任董事长,该校解放以后交给国家改为武汉八中,并曾在他家乡捐资办学。
1938年武汉沦陷,汉协盛营造厂未曾内迁,此后业务萧条,日益亏损,沈祝三靠变卖建筑存料和财产维持生活。1940年1月沈祝三在寓所逝世,终年64岁。
1949年武汉解放,汉协盛从此完结。但沈祝三领导的汉协盛留下的建筑至今仍是武汉城市的骄傲。沈祝三这个名字是武汉这座城市不能忘记的。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22/09/02/30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