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州城西,又名“文”赤壁。出黄州古城汉川门,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颜色赤红,故名“赤壁”。赤壁矶背依青山,面临长江。现建的赤壁公园中拥有剪刀峰、白石龟、二赋堂、东坡陈列馆、栖霞楼、留仙阁、碑阁、酹江亭、坡仙亭、睡仙亭、放龟亭、问鹤亭等景观。到坡仙亭,可看到苏轼的《赤壁怀古》这首词的石刻。二赋堂里,《赤壁赋》的木刻字字如珠玑。东坡陈列馆收藏了不少有关苏轼(号东坡居士)的文物,尤其是苏轼手书《景苏园帖》的全幅石刻,堪称稀世珍宝。登上问鹤亭,只见赤壁之下的一弯回环曲折的荷花池,西南岸的樱花园以及玉带般的长江和眉黛般的远山、一碧万顷的原野。
历史由来
东坡赤壁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此写有《赤壁怀古》词和前后《赤壁赋》而得名,又称“文赤壁”。早在晋代至北宋初,这里就建起了横江馆、栖霞楼、月波楼和竹楼等著名建筑。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春,著名文学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常在此逸兴闲吟并写下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和其他名篇佳作,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连在一起。清康熙末年,此处始更名为东坡赤壁。
此地非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所说“故垒”指的是黄州城。苏轼给他的朋友范子丰的书信中解释说:“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所败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明白表示,曹操所败的赤壁在黄州之西的说法,是取用“传云”,也就是当地人的传说,并非依据史料记载。而真正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是在今蒲圻县(现更名为赤壁市)境内,即武赤壁。
古往今来无数名人游览过赤壁,唐代李白,杜牧;宋代王禹偁、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元代元好问、李纯甫;明代方孝孺、解缙、王世贞、袁宏道;清代于成龙、何绍基、张之洞;近代的秋瑾、宋教仁、王葆心、蒋介石等人游历此地后还留下不少诗词歌赋,形成了传统文化与山水名人情感的东坡赤壁文化。
景点览胜
留仙阁
留仙阁于清代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修建,苏轼诞辰日落成。阁内原塑苏轼坐像,取坡仙长留阁内之意。阁中嵌有历代名人书画碑刻12块,素为书画家注重。
挹爽楼
挹爽楼建于1925年。苏轼之弟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曾有“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的描绘,楼由此得名。
二赋堂
二赋堂始建于清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建,因纪念苏轼赤壁二赋而得名。堂内正中木壁高约两丈,正面刻有前《赤壁赋》,楷书,由清人程之桢书写;背面刻有后《赤壁赋》,汉隶魏碑二体相兼,由近代著名书法家李开重书写。两幅木刻每字直径三寸有余,前者豪迈俊逸,后者苍劲有力。“二赋堂”匾额为清末重臣李鸿章题写。堂前对联为辛亥革命领袖黄兴所撰。堂内嵌有民国临时总统徐世昌书写的二赋与楹联,亦为世人所重。
坡仙亭
坡仙亭坐落于赤壁矶头。亭内三面壁上嵌有历代名人的书画碑刻26块,其中苏轼的书画碑刻14块最为世人注重。正是由于这些珍贵的书画碑刻,使得坡仙亭成为东坡赤壁最重要的亭阁之一。
酹江亭
酹江亭始建于宋代,原名“酹目亭”,取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樽还酹江月”之意。亭内嵌有历代名人的书画碑刻14块,其中以康熙御书《赤壁赋》与清人叶志诜书“一笔寿”最为知名。此亭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修。
碑阁
碑阁因内四壁嵌有清人杨寿昌创意、杨守敬选刻的《景苏园贴》石碑126块而得名。《景苏园贴》石刻分为6卷,其中119块为苏轼手书,另外7块为历代名人题跋。《景苏园贴》石刻是迄今为止中国苏轼手书作品最多、摹刻质量最佳、保存最完好的苏书碑林。
栖霞楼
栖霞楼系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位于东坡赤壁最高处,有“江淮绝胜”之誉。因楼背山面江,落日时晚霞染红大江,照映楼身,如霞归栖,故名“栖霞楼”。今楼名为现代文学家茅盾亲题。
传说故事
竹楼的传说
古时候,黄州多竹子,龙王山、赤壁山上的竹子大的像桁条那么大。当时,当地的许多人家都用竹子做屋,名叫竹楼。用竹子做屋,比用砖瓦便宜很多。
宋代诗人、散文家王禹偁贬官来到黄州,看中黄州的竹子,也看中了黄州的竹屋。他住的屋后边靠近城墙。城墙西北角的墙倒了,留下一块荒地基,他想在这儿修两间竹楼。他找到黄州手艺最好的竹工,一个老的,60多岁;一个小的,十六七岁。他问:“你们修过多少竹楼?”
老的说:“不多!我们爷孙俩共80岁,细算起来,平均每年才修8个哩。”
“你们修的竹楼很好吧?听人说你们的手艺最高。”
少的说:“说不上好!只是嘛,要是你在里边儿读书……”
“怎么样?”“有书声”;“要是弹琴”,“有琴声”;“要是下棋”,“有棋声”;“要是投壶”,“有矢声”;“要是下雨”,“有瀑布声”;“要是落雪”,“有碎玉声”。
这少年流利的回答,令王禹偁大为高兴,他说:“好!我接你们修竹楼。”
这一老一少到赤壁山和龙王山上砍来了九九八十一棵大竹。他俩连日连夜,精心修建,花了九九八十一个时辰,竹楼修成了。
王禹偁站在外面,只见竹楼外表精致美观,比黄州街头巷尾的许多竹楼好看。他走进楼内,上下左右,竹片均匀,排列有序,竹壁上还嵌有竹花纹。他高声读诗,声音嘹亮。他端来琴,轻轻弹起,琴声清婉。他又端来围棋子,一着棋,棋子声叮叮作响。他忍不住叫了起来:“好!你们爷孙俩好手艺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这篇文章很有名,赤壁旁边的竹楼也跟着出名了。
苏东坡的故事
宋代文学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
苏轼在落难的时候,在长江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
受到皇帝赏识时,苏轼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苏东坡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且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
苏轼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名利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醉了又喝。“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那小孩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轼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倚杖听江声”,去听江水的声音去了。
苏轼“变成”苏东坡后,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个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
这个壮汉不知道被他打到的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那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意,才感觉到清风。
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黄州东坡肉的传说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诸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他对膳食、烹饪亦颇有研究,可谓知味善尝,既会吃,又会做,是一位闻名的烹饪学家和美食家。以其别号东坡居士命名的菜点很多,且流传有不少的趣闻轶事,其中尤以享誉古今的名肴“东坡肉”的传说最为广泛。
北宋元丰二年十二月(公元1080年初),苏轼因“乌台诗案”受挫,被贬至黄州任协团练副使。由于贬职,每月薪俸不多,生活不宽裕。后经老友马梦得为他请得黄州城东旧时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在那里亲自带人开垦耕种。次年的冬天,苏轼即乔居黄州城躬耕,在荒地树林里筑起了一间草房,并在房壁上绘上雪景,名曰“东坡雪堂”,并因此自号“东坡居士”。在这里除常与人赋诗下棋外,闲暇时便研究起烹饪技术,并亲自烹制各式菜肴。经常与友人一起吟诗唱酬,煮肉喝酒,借以发泄政治上的失意苦闷。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后来,随着苏轼的升迁,此菜传遍大江南北,流传于苏杭等地,在湖北乃至在杭州、四川都是上等名菜。据说在广东和江浙以及海南岛一些地方,也盛行吃“东坡肉”,而云南大理的少数民族在结婚时,还有新娘新郎合吃“东坡肉”的习俗哩。盛而不衰的“东坡肉”,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28/21/29/28087.html